心肺复苏实战指南:这4个步骤可能挽救生命

2025-07-21 15:32:18      来源:百姓生活资讯

一、核心步骤(基于2025年AHA/红十字会指南)

1. 确认环境安全,启动应急响应

动作要点

  • 快速评估现场是否存在危险(如触电、火灾、交通事故等),确保施救者自身安全。
  • 若环境安全,立即指定周围人员拨打120并取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。

科学依据

  • 2025年AHA指南强调,环境安全是施救前提,避免二次伤害。
  • 早期呼叫急救(EMS)可缩短患者无血流时间,提升生存率。

2. 判断患者意识与呼吸

动作要点

  • 轻拍患者双肩,贴近耳侧大声呼喊:“你还好吗?”(无反应则进入下一步)。
  • 观察胸腹部是否有规律起伏(5-10秒内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即判定为心脏骤停)。

科学依据

  • 红十字会培训流程明确,无反应+无正常呼吸是启动CPR的核心指征。
  • 濒死喘息(agonal breathing)易被误判为正常呼吸,需特别注意。

3. 胸外按压:建立人工循环

动作要点

  • 位置:胸骨下半段(两乳头连线中点)。
  • 手法:双手重叠,掌根贴胸,双臂伸直,垂直向下按压。
  • 深度:成人5-6cm(儿童约5cm,婴儿4cm)。
  • 频率:100-120次/分钟(可默唱《Stayin’ Alive》保持节奏)。
  • 回弹: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,避免倚靠患者胸部。

科学依据

  • 2025年指南强调,足够深度(≥5cm)和频率(100-120次/分)是保证冠脉灌注压的关键。
  • 胸廓回弹不完全会降低静脉回流效率,影响循环效果。

4. 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

动作要点

  • 仰头提颏法:一手压额,另一手抬下巴,使耳垂与地面垂直(疑似颈椎损伤者用推举下颌法)。
  • 人工呼吸:捏住患者鼻子,口对口密封,吹气1秒(见胸廓抬起即停),共2次。
  • 按压通气比:成人30:2(儿童/婴儿15:2,双人施救时可用15:2)。

科学依据

  • AHA研究显示,30:2比例可平衡循环支持与氧合需求,避免过度通气。
  • 人工呼吸需“轻吹快放”,防止胃胀气导致误吸。

二、关键操作细节与常见错误

1. AED使用流程

  • 贴片位置:右锁骨下+左腋前线(电极片图示辅助)。
  • 电击时机:AED提示“建议除颤”时,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按钮。
  • 电击后行动:立即继续CPR,2分钟后AED会再次分析心律。

科学依据

  • 2025年政策要求公共场所普及AED,早期除颤(4分钟内)生存率提升50%以上。

2. 高质量CPR指标

  • 按压中断:<10秒(如换人、使用AED时)。
  • 疲劳管理:每2分钟轮换施救者,保持按压质量。
  • 特殊人群
    • 孕妇:左侧倾斜15-30°体位,减少子宫压迫。
    • 溺水者: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,再开始30:2按压。

科学依据

  • 持续按压中断超过10秒会导致冠脉灌注压显著下降。
  • 孕妇体位调整可改善母婴血流动力学。

三、施救者法律保护与培训建议

1. 法律保障

  • 《民法典》第184条:自愿实施紧急救助造成损害不担责。
  • 伦理原则:对无有效遗嘱的患者均应尝试CPR,除非存在不可逆死亡指征。

2. 培训与练习

  • 公众培训:红十字会、AHA官网提供免费教程,建议每2年复训。
  • 模拟练习:使用反馈装置(如CPR腰带)纠正按压深度与频率。

科学依据

  • 定期培训可使公众CPR操作正确率提升30%以上。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一、核心原理与适用场景 作用机制 : 通过快速向上冲击腹部或胸部,使膈肌骤然上升,增加胸腔内压力,形成高速气流冲出异物(类似人工咳嗽)。 适用于气道完全梗阻(无法呼...
2025-07-21 15:41:53
一、核心推荐食物及科学依据 1. 西兰花芽苗菜 作用机制 : 富含萝卜硫素(Sulforaphane),其含量是普通西兰花的20-50倍,能激活解毒酶,清除致癌物质,抑制癌细胞生长。 ...
2025-07-21 15:29:37
一、术后康复的5个阶段及营养需求 1. 急性期(术后0-2周) 目标 :控制炎症、促进伤口愈合、预防感染。 营养重点 : 高蛋白 :每日1.2-1.5克/公斤体重,选择鸡蛋、鱼肉、豆...
2025-07-21 15:23:01
一、坐姿平衡训练(核心稳定性提升) 动作描述 : 坐直于稳固椅子或轮椅上,双脚平放地面,双手叉腰。 缓慢向左侧倾斜躯干至最大幅度(保持3秒),再缓慢回正。 重复10次后...
2025-07-21 15:14:48
一、辛辣刺激性食物 代表食物 :辣椒、胡椒、大蒜、芥末、酒精类食物(如酒心巧克力、米酒) 影响机制 : 刺激胃肠道黏膜,引发哺乳期母亲腹痛、腹泻,同时通过乳汁传递刺...
2025-07-21 15:11: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