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心肺复苏(CPR):抓住黄金4分钟,重启生命
核心原理:
心脏骤停时,大脑缺氧4-6分钟即会遭受不可逆损伤。CPR通过胸外按压维持血液循环,人工呼吸提供氧气,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。
适用场景:
- 突然倒地、无意识、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(如叹息样呼吸)。
- 常见原因:心源性猝死(冠心病、心梗)、溺水、触电、严重创伤等。
操作步骤(成人):
- 确认环境安全:避免二次伤害(如触电、交通事故)。
- 判断意识与呼吸:轻拍双肩并大声呼唤,观察胸部起伏5-10秒。
- 呼救并取AED:立即拨打120,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。
- 胸外按压:
- 位置:两乳头连线中点(胸骨下半部)。
- 手法:双手叠扣,掌根紧贴胸壁,垂直向下按压。
- 深度:5-6厘米(成人),频率100-120次/分钟。
- 关键: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,减少按压中断。
- 开放气道:仰头抬颏法,清除口腔异物(如假牙、呕吐物)。
- 人工呼吸:捏住鼻孔,正常吸气后吹气1秒,观察胸廓隆起,共2次。
- 循环操作:30次按压+2次人工呼吸,每5组评估一次生命体征。
- AED使用:开机后按语音提示贴电极片,确保无人接触患者时放电。
终止条件:
- 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脉搏。
- 专业急救人员接手。
- 持续30分钟以上CPR无效(需由医生判断)。
数据支持:
- 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55万例,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%,但CPR可使生存率提升2-3倍。
- 4分钟内开始CPR,存活率可达50%;每延迟1分钟,存活率下降7%-10%。
二、海姆立克法:气道异物梗阻的“生命拥抱”
核心原理:
通过冲击腹部或胸部,使膈肌上抬,胸腔压力骤增,排出气道异物。
适用场景:
- 突然呛咳、不能发声、呼吸急促、皮肤发紫(完全梗阻)。
- 常见原因:进食时说话/大笑、儿童误吞小物件、老年人吞咽功能下降。
操作方法:
- 成人清醒患者:
- 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,弓步前倾,双臂环抱其腰部。
- 一手握拳,拳眼置于肚脐上两横指处,另一手包住拳头。
- 快速向内上方冲击,重复至异物排出。
- 成人昏迷患者:
- 患者平躺,施救者骑跨于大腿外侧,掌根按压肚脐上两横指处。
- 两手掌交叉重叠,快速向内上方冲击。
- 儿童(1-8岁):
- 婴幼儿(<1岁):
- 拍背压胸法:将婴儿脸朝下,托住头颈,拍打两肩胛骨连线中点5次。
- 翻转婴儿,用两指按压胸骨下半段5次,重复至异物排出。
- 自救:
- 握拳压上腹部,或用椅背、桌缘压迫上腹部,快速向上冲击。
注意事项:
- 避免盲目拍背或手指抠挖,可能加重梗阻。
- 操作后需就医检查内脏是否受损。
- 预防:儿童避免食用果冻、坚果、整颗葡萄;成人进食时避免说话/大笑。
数据支持:
- 气道异物梗阻是儿童意外死亡的第四大原因,1-3岁高发。
- 正确使用海姆立克法,异物排出成功率超过90%。
三、烫伤处理:科学降温,预防感染
核心原理:
烫伤后立即降温可减少热力对深层组织的损伤,后续处理需预防感染、促进愈合。
适用场景:
- 接触高温液体(沸水、热油)、蒸汽、火焰、热固体(如熨斗)导致的皮肤损伤。
处理步骤:
- 脱离热源:迅速移至安全区域,避免二次烫伤。
- 冷水冲洗:
- 立即用15-20℃流动冷水冲洗15-20分钟,降低皮肤温度。
- 避免冰水或冰块直接接触,防止冻伤。
- 去除衣物:
- 消毒处理:
- 用碘伏或生理盐水轻柔清洁创面,清除污染物。
- 禁用牙膏、酱油等民间偏方,可能加重感染。
- 涂抹药膏:
- 一度烫伤(红肿、疼痛):涂抹湿润烧伤膏或磺胺嘧啶银乳膏。
- 二度烫伤(水疱):保留疱皮,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。
- 三度烫伤(焦痂、皮革样改变):立即就医,需手术清创。
- 包扎保护:
- 浅度烫伤:暴露治疗,保持干燥。
- 深度烫伤:用无菌纱布覆盖,每日更换敷料,观察感染迹象(如红肿、渗液、异味)。
- 预防感染:
- 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(需遵医嘱),避免抓挠或摩擦创面。
- 糖尿病患者、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者需加强监测。
- 促进愈合:
- 补充优质蛋白(鸡蛋、鱼肉)和维生素C、锌,加速组织修复。
- 深度烫伤愈合后可能留疤,需使用硅酮凝胶或压力疗法干预。
数据支持:
- 烫伤后3-5天是感染高发期,需密切观察。
- 正确处理可使浅度烫伤愈合时间缩短30%,感染率降低50%。
总结:急救知识的核心原则
- 快速反应:时间就是生命,尤其是心脏骤停和气道梗阻。
- 科学操作:遵循标准流程,避免错误动作(如盲目拍背、冰敷烫伤)。
- 预防为主:加强安全教育(如儿童防误吞、老人防跌倒)。
- 持续学习:定期参加急救培训,更新知识(如AED使用、新药指南)。
掌握这些技能,你不仅能保护自己和家人,更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。急救不是医生的专属,而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