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陷阱诱导消费
不法商家常以“免费体检”“健康讲座”“赠送鸡蛋、米面”为诱饵,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。现场通过伪造体检报告(如预设异常血压、血糖值)、安排“托儿”争抢购买,制造紧迫感,诱导高价购买普通食品或“三无”保健品。例如,将固体饮料宣传为“抗癌神药”,价格虚高数十倍。
虚构专家与权威背书
冒用知名医院、科研机构名义,利用伪造的“患者案例”“实验数据”或剪辑过的专家发言视频,宣称产品可“逆转衰老”“清除癌细胞”,甚至谎称“替代药物”治愈慢性病。例如,某商家播放剪辑后的“专家”视频,声称其保健品能“根治糖尿病”,实则无任何科学依据。
情感营销建立信任
销售人员通过长期陪伴、上门服务等方式,扮演“干儿子”“贴心女儿”角色,每日电话问候、帮忙买菜、陪同就医,营造“比子女更贴心”的假象。针对独居老人,利用“子女不关心您健康”等话术,放大孤独感,时机成熟后推销高价保健品,甚至以“不买就是不信任我”进行情感绑架。
伪科学术语包装产品
使用“量子能量”“纳米技术”“基因修复”等晦涩术语包装普通食品或日用品,宣称具有神奇疗效。例如,某商家宣传“量子磁疗仪”可修复细胞,实为普通电子产品,成本仅几十元,售价却高达数千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