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需以科学补充钙与维生素D为核心,结合饮食调整、运动促进、定期监测及药物干预,形成多维度防护体系。以下为具体方案:
日光照射:
每日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,裸露面部和手臂晒太阳15-30分钟,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。避免烈日暴晒,冬季或日照不足地区需通过食物或制剂补充。
食物摄入:
维生素D制剂:
均衡营养:
每日摄入优质蛋白(鱼类、豆类、坚果)、多种维生素(深色蔬果)和膳食纤维(全谷物),为骨骼健康提供全面支持。
减少促钙流失物质:
负重运动:
每周进行3-5次、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,如步行、慢跑、跳绳,刺激骨骼生长,增加骨密度。
平衡训练:
太极拳、瑜伽等运动可改善平衡能力,降低跌倒风险,尤其适合老年人。
水中运动:
游泳、水中步行等非负重运动有益心肺功能,同时减轻关节压力,适合关节疼痛者。
骨密度检测:
40岁以上人群每1-2年进行一次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(DXA)检测,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更应重视。
血钙与维生素D水平监测:
长期服用钙剂或维生素D制剂者,需定期检查血钙、血磷和25-羟基维生素D水平,避免过量补充。
抗骨吸收药物:
双膦酸盐类药物(如阿仑膦酸钠、唑来膦酸)可抑制骨吸收,增加骨密度,适用于已确诊骨质疏松者。
促骨形成药物:
甲状旁腺激素(如特立帕肽)可促进骨形成,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。
中药辅助治疗:
骨疏康胶囊等中药可能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绝经后女性:
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量快速丢失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或其他治疗。
老年人:
随着年龄增长,骨量自然流失,需特别注意预防跌倒(如保持地面干燥、安装扶手、穿防滑鞋),骨折高风险者可佩戴髋部保护器。
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者:
糖皮质激素、抗癫痫药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和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