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健康智慧:借鉴古人饮食养生之道

2025-10-13 11:14:30      来源:百姓生活资讯

传统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智慧,借鉴古人饮食养生之道,可从饮食有节、五味调和、顺应自然、因人制宜四个方面打造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模式。

饮食有节

“节”包含节制与节律两层含义。在节制方面,需控制食物摄入量,避免暴饮暴食,可遵循“七分饱”原则,早中晚餐按2∶2∶1的比例分配进食量。现代人常因晚餐丰盛且存在应酬、夜宵等情况,易在晚餐过食肥甘,这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,还可能引发睡眠问题以及高血脂、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。

在节律方面,应定时定量进食,保护脾胃功能正常,维持气血流通。通常每日三餐时间为早餐6-7时,午餐12时左右,晚餐18-19时。现代人存在不吃早餐或晚餐时间过晚等不良饮食节律,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,现代医学也认为这会导致胆汁、胰岛素分泌异常,不利于消化和血糖平稳。

五味调和

五味原指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5种味道,后泛指食物各种味道。一方面,食物种类要丰富多样,《黄帝内经》云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养精气”,强调要食用谷肉果菜等多种食物以培养正气,维持或修复机体功能。每周应摄入30种以上的不同食物,并在更长的时期内更换食物种类,种类越多、调和得越均衡越好。

另一方面,五味不可偏嗜。不同味道的食物对不同的脏腑起到补泻作用,如酸味食物多对应肝,辛味食物则对应肺等。当偏食某种或某几种味道的食物时,可能会导致相应脏腑功能增强而发生病变。例如,多食咸,则脉凝泣而变色;多食苦,则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则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则肉胝而唇揭;多食甘,则骨痛而发落。

顺应自然

中医认为五脏之气的强弱虚实与四季变化有密切关系,人类为了适应自然,保持五脏调和,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,遵循四季节令来养生保健。如孙思邈提出“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;夏七十二日,省苦增辛,以养肺气;秋七十二日,省辛增酸,以养肝气;冬七十二日,省咸增苦,以养心气;季月各十八日,省甘增咸,以养肾气”的四季饮食养生原则。

以春天饮食为例,肝属木,五味属于酸,其气通于春,而脾属土,五味属于甘,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看,春天肝气旺盛,会肝木克脾土,所以脾胃功能本虚的人春天则易发生反酸、腹胀、消化差等症状。此时从饮食养生角度看,就应少食酸味食物,适当增加甘味食物以补脾,可多食粳米、大枣、燕麦、小米等食物,少食海鱼、虾、蟹、酸梅等。同时,选择三餐食材要尽量顺应其生长季节,尽可能少食反季食物,因为反季食材的性味与人体当季的生理特点并不相符,如冬天吃西瓜,容易伤脾胃之阳而发生泻泄,尤其是脾胃功能虚弱的人群更要注意避免。

因人制宜

要根据个体的体质、年龄、性别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制定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三餐。从年龄来看,老年人、幼童要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材,尽量不吃冷食以顾护胃气。老年人身体素虚,难抵峻猛药性,故“皆厌于药,而喜于食”,因此以食疗养生最佳。除了食饮有节、五味调和、顺应四时之外,老年人还要结合生理特点来选择饮食,安排三餐。如当夏之时,老人气弱,清晨应进暖气汤散,饮食以温软为宜,不应过饱;渴时宜粟米温饮,忌生冷肥腻;冬月之际,可饮山药酒、肉酒以御寒气。而老年人血虚气怯,运化不足,故“好酒腻肉、温面肉汁、烧炙煨爆、辛辣甜滑皆在所慎”。针对一些老年常见慢性病,也可以在三餐之中适当调整以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,比如阴血亏虚、滋养不足者,容易大便秘结,可常服芝麻糊、杏仁露,取其质润多脂、滋养补虚,以达到润滑通便的效果。
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在节日的热闹氛围中,美食的诱惑无处不在,但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。以下是从饮食规划、食材选择、烹饪方式、进餐习惯到节日后调整的系统性建议,帮...
2025-10-13 11:15:55
在全球化浪潮下,东西方饮食文化不断碰撞、交融。西方饮食注重营养搭配的科学性,东方饮食则强调食材的天然与烹饪的多样性。将两者巧妙融合,能够打造出既符合个人口味偏好...
2025-10-13 11:11:16
西方饮食文化以科学理性为核心,强调营养均衡与食物多样性,其健康理念对现代饮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。但同时,其快餐文化与过度加工食品的问题也不容忽视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...
2025-10-13 11:09:17
川菜与粤菜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两大代表,在营养与健康特色上呈现出鲜明对比,前者以麻辣调和激活代谢,后者以清淡鲜味预防慢性病,二者均蕴含古人天人合一五味调和的养生智...
2025-10-13 11:02:12
健康饮食领域存在诸多商业陷阱,尤其是保健食品的宣传夸大现象,严重误导消费者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陷阱及真相分析: 一、十大常见保健食品骗术 假借公益欺骗型 套路 :以公...
2025-10-10 13:20: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