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法律框架与家庭责任
根据2025年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,家庭在传染病防控中需履行以下义务:
- 配合防控措施:家庭成员需接受隔离治疗、医学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,禁止隐瞒病情或接触史(第十四条)。
- 保护患者权益:不得歧视传染病患者,需保护其隐私及个人信息(第十六条)。
- 主动申报与监测:来自猴痘等疫情流行区的人员应主动向社区申报,并配合健康监测。
二、核心防控措施
(一)日常防护
- 手卫生
- 规范:使用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,遵循“7步洗手法”,持续20秒以上。
- 场景:接触公共物品、饭前便后、咳嗽/打喷嚏后。
- 呼吸道礼仪
- 咳嗽/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,立即丢弃纸巾并洗手。
- 环境通风
- 每日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(二)消毒规范
- 表面消毒
- 试剂:500mg/L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)。
- 操作:擦拭物体表面,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洁。重点消毒门把手、桌面、卫生间等高频接触区域。
- 餐具消毒
- 方法:煮沸消毒(100℃维持15分钟)或使用消毒柜。
- 衣物与织物
(三)应急处理
- 疑似病例处理
- 立即行动:佩戴口罩,单独隔离于通风良好的房间,避免与家人接触。
- 上报社区: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,配合转运及采样。
- 呕吐物/排泄物处理
- 消毒:使用含氯消毒剂(1000mg/L浓度)覆盖污染物,作用30分钟后清理。
- 防护:清理者戴手套、口罩及护目镜,事后彻底洗手。
(四)特殊场景防护
- 猴痘防控
- 传播途径:性接触、家庭内密切接触为主,一般接触风险低。
- 措施:
- 避免共用毛巾、床单等个人物品。
- 确诊患者隔离至皮疹结痂脱落,密切接触者需21天健康监测。
- 来自非洲疫情区人员主动申报并监测症状。
- 呼吸道传染病(流感、新冠等)
- 疫苗接种:优先接种流感疫苗(每年秋季)、新冠疫苗(按最新指南更新)。
- 症状监测:出现发热、咳嗽时立即佩戴口罩,减少家庭内传播。
- 消化道传染病(手足口病、诺如病毒)
- 儿童防护:5岁以下儿童接种EV71疫苗,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。
- 托幼机构:加强晨检,发现病例立即隔离并消毒环境。
三、家庭必备物资清单
类别 |
物品 |
防护用品 |
N95口罩、外科口罩、一次性手套、护目镜 |
消毒物资 |
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)、75%酒精、消毒湿巾、体温计(建议非接触式) |
应急药品 |
退热药(对乙酰氨基酚/布洛芬)、补液盐、抗原检测试剂(流感/新冠/猴痘) |
其他 |
密封垃圾袋(用于污染物处理)、一次性餐具 |
四、法律与政策依据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(2025修订)》
- 明确甲、乙、丙类传染病分类及防控措施,强调家庭配合义务。
-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,政府可采取停课、封闭场所等紧急措施。
- 中国疾控中心指南
- 猴痘Ⅰb亚分支防控:密切接触者需21天健康监测,避免共用物品。
- 手足口病: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,建议托幼机构儿童接种。
五、行动建议
- 定期学习:关注疾控中心官网(如chinacdc.cn),更新防控知识。
- 演练预案:制定家庭应急计划,明确隔离区域及联系人。
- 社区联动:参与社区防控宣传,配合联防联控机制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