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养生全攻略:如何清热解暑,避免“苦夏”与中暑

2025-09-22 16:29:57      来源:百姓生活资讯

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、气温最高的季节,人体易受暑热侵袭,出现“苦夏”(乏力、食欲不振、体重下降)及中暑等问题。通过科学饮食、合理作息、适度运动及环境调节,可有效清热解暑,保持健康状态。以下是夏季养生全攻略:

一、饮食调理:清热解暑,健脾开胃

  1. 多吃清热利湿食物
    • 瓜类
      • 西瓜:含水量90%以上,富含番茄红素,可清热解暑、利尿消肿(脾胃虚寒者少量食用,避免冰镇)。
      • 冬瓜:性凉味甘,含丙醇二酸,抑制糖类转化脂肪,适合煲汤(如冬瓜薏米老鸭汤)。
      • 苦瓜:含苦瓜苷,清心明目、降血糖,可凉拌或清炒(孕妇慎食)。
    • 豆类
      • 绿豆:煮汤或熬粥,含生物碱和球蛋白,清热解毒、消暑利水(体质虚寒者加姜片同煮)。
      • 赤小豆:与薏米同煮,利湿消肿,适合夏季湿热体质(孕妇禁用)。
    • 其他
      • 黄瓜:含丙醇二酸,抑制脂肪堆积,可生食或凉拌(腹泻者少吃)。
      • 荷叶:煮水代茶饮,清暑化湿,适合肥胖人群(贫血者慎用)。
  2. 适量补充蛋白质与维生素
    • 鱼类(如鲫鱼):富含优质蛋白,煮汤鲜美,健脾利湿。
    • 鸭肉:性凉味甘,滋阴养胃,适合煲汤(如冬瓜薏米鸭汤)。
    • 番茄:含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,生食或炒蛋,增强抗氧化能力。
    • 柠檬:泡水加蜂蜜,补充维生素C,促进食欲(胃酸过多者慎饮)。
  3. 药食同源调理
    • 薄荷:5-10片沸水冲泡,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(孕妇禁用)。
    • 金银花:3-5克代茶饮,清热解毒,适合暑热感冒(脾胃虚寒者少用)。
    • 乌梅:3-5颗煮水,加冰糖调味,生津止渴(胃酸过多者慎食)。
  4. 避免伤津耗气食物
    • 辛辣燥热:辣椒、花椒、生姜(少量调味可,过量易上火)。
    • 高脂油腻:油炸食品、肥肉,加重脾胃负担,导致湿热内生。
    • 生冷寒凉:冰镇饮料、雪糕,刺激肠胃,引发腹痛腹泻(尤其老人儿童)。

二、作息调理:避暑降温,养心安神

  1. 保证充足睡眠
    • 午间小憩:11:00-13:00(心经当令)午睡20-30分钟,养心安神,缓解疲劳。
    • 夜间睡眠:22:30前入睡,保证7-8小时,避免熬夜耗伤阴血。
    • 睡前准备:用温水泡脚(40℃左右,15分钟),促进血液循环,助眠安神。
  2. 调整生活节奏
    •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:10:00-16:00尽量待在阴凉处,外出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涂防晒霜。
    • 合理使用空调:室内温度控制在26℃左右,避免直吹身体,定期开窗通风。
    • 穿着透气衣物:选择棉麻材质,颜色以浅色为主,减少吸热。

三、运动调理:适度锻炼,增强体质

  1. 推荐运动方式
    • 游泳:全身运动,增强心肺功能,水温宜在26-28℃(避免冷水刺激)。
    • 太极拳/八段锦:动作缓慢柔和,促进气血运行,适合晨练或傍晚进行。
    • 散步:选择清晨或傍晚,在公园或河边慢走,保持微汗状态。
  2. 运动注意事项
    • 补充水分:运动前、中、后适量饮水(可加少量盐),避免脱水。
    • 控制强度:以不感到疲劳为宜,心率控制在(220-年龄)×60%-70%。
    • 避免剧烈运动:如长跑、篮球等,易导致中暑或电解质紊乱。

四、防暑降温:科学应对高温环境

  1. 中暑预防与急救
    • 预防
      • 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防暑药品。
      • 外出时佩戴宽边帽、太阳镜,穿浅色透气衣物。
      • 及时补充水分,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。
    • 急救
      • 迅速转移至阴凉处,解开衣领散热。
      • 用湿毛巾冷敷额头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。
      • 意识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,严重者立即就医。
  2. 环境调节
    • 室内降温:使用风扇或空调,配合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(湿度40%-60%)。
    • 绿植降温:在阳台或室内摆放绿萝、吊兰等植物,吸收热量、净化空气。
    • 遮阳措施:安装遮阳帘或百叶窗,减少阳光直射。

五、情绪调理:保持平和,避免“情绪中暑”

  1. 情绪管理
    • 心静自然凉:通过冥想、深呼吸(腹式呼吸)平复情绪,避免烦躁易怒。
    • 培养兴趣爱好:如书法、绘画、听音乐,转移注意力,缓解压力。
    • 社交互动:与家人朋友聊天、散步,保持良好心态。
  2. 穴位按摩
    • 内关穴(腕横纹上2寸):按揉3-5分钟,宁心安神、缓解焦虑。
    • 神门穴(腕横纹小指侧凹陷处):睡前按揉,助眠安神。
    • 合谷穴(手背第1-2掌骨间):按揉可缓解头痛、烦躁情绪。

六、注意事项

  • 特殊人群: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需加强防护,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。
  • 饮食卫生:夏季食物易变质,剩菜剩饭需冷藏,食用前彻底加热。
  • 症状警惕:出现持续高热、意识模糊、抽搐等症状,可能是热射病,需立即就医。

通过科学饮食、合理作息、适度运动及环境调节,结合情绪管理与穴位保健,可有效清热解暑,避免“苦夏”与中暑,享受健康舒适的夏季。
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秋季是自然界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的过渡季节,气候由热转凉、干燥加剧,人体易出现肺燥(干咳、咽干)、秋乏(疲倦、嗜睡)及皮肤干燥等问题。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,秋季养...
2025-09-22 16:31:18
春季是养肝调气的黄金时期,通过饮食、运动、作息三方面综合调理,可有效疏肝理气、促进气血运行。以下是具体调理方案: 一、饮食调理:以甘温疏肝为原则 多吃青绿色蔬菜 ...
2025-09-22 16:28:45
运动不仅是强健体魄的途径,更是调节心理状态、释放压力的有效工具。通过科学选择运动类型、设计运动方案,并结合心理调节技巧,可以显著提升情绪管理能力。以下是具体方法...
2025-09-21 12:16:44
不同年龄段因身体机能、代谢水平及生活压力的差异,运动养生的重点需针对性调整,以实现科学修复与健康提升。以下是分年龄段的具体建议: 20岁:打好运动基础,培养终身习...
2025-09-21 12:16:00
运动后的身体修复是提升运动表现、预防损伤和促进长期健康的关键环节。通过科学组合拉伸、按摩、睡眠等策略,可以加速肌肉修复、减少炎症反应并优化能量恢复。以下从 生理...
2025-09-21 12:14: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