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药配伍的核心原则
中药配伍遵循“七情和合”理论,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增效、减毒或调和药性,具体原则如下:
- 相须相使(协同增效)
- 相须:功效相似的药物合用增强疗效。例如:
- 麻黄+桂枝:发汗解表,治疗风寒感冒。
- 知母+黄柏:滋阴降火,改善阴虚火旺。
- 相使:主药与辅药搭配提升疗效。例如:
- 黄芪+茯苓:黄芪补气,茯苓利水,合用治疗气虚水肿。
- 黄连+黄芩:增强清热燥湿功效,适用于湿热证。
- 相畏相杀(减毒存效)
- 相畏: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。例如:
- 相杀:一种药物直接化解另一种药物的毒性。例如:
- 相恶相反(禁忌配伍)
- 相恶:药物合用导致功效减弱。例如:
- 相反:药物合用产生毒性反应。例如:
- 临床规避:需严格遵循“十八反”(如乌头反半夏)、“十九畏”(如硫黄畏朴硝)等传统禁忌。
- 单行(独立发挥作用)
二、家庭药箱必备养生方剂解析
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需求,推荐以下经典方剂:
- 补益类方剂
- 左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
- 组成: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枸杞、菟丝子、鹿角胶、龟板胶、川牛膝。
- 功效:滋阴填精,阴阳双补。
- 适用:熬夜后腰膝酸软、口干舌燥。
- 家常化用:药材打粉,每次5g与米粥同煮,每周2-3次。
- 右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
- 组成:熟地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枸杞、菟丝子、鹿角胶、当归、杜仲、肉桂、制附子。
- 功效:温煦肾阳,补血。
- 适用:常年手脚冰凉、吃生冷易腹泻者。
- 注意:附子需先煎30分钟去毒性,阴虚火旺者忌用。
- 调理脾胃类方剂
- 参苓白术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
- 组成: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山药、白扁豆、莲子、薏苡仁、砂仁、桔梗、甘草。
- 功效:健脾祛湿,芳香化浊。
- 适用:饭后腹胀、大便不成形。
- 家常化用:去掉人参,用党参10g替代,与排骨同炖。
-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
- 组成:山楂、神曲、半夏、茯苓、陈皮、连翘、莱菔子。
- 功效:消食化积。
- 适用:吃多了腹胀不消化。
- 妙用:山楂10g、莱菔子6g煮水代茶。
- 安神助眠类方剂
- 酸枣仁汤(《金匮要略》)
- 组成:酸枣仁、茯苓、知母、川芎、甘草。
- 功效:补肝血、宁心神。
- 适用:压力大导致的失眠。
- 简易做法:酸枣仁捣碎后煮水,睡前1小时加蜂蜜饮用。
- 甘麦大枣汤(《金匮要略》)
- 组成:甘草、小麦、大枣。
- 功效:养心气、补脾气。
- 适用:情绪低落、莫名烦躁。
- 日常喝法:煮成甜汤,加少许冰糖,女性经期前后饮用尤佳。
- 祛湿化痰类方剂
- 二陈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
- 组成: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姜、乌梅。
- 功效:燥湿化痰。
- 适用:痰多、喉咙有黏液者。
- 食疗变式:陈皮5g、茯苓10g煮水,加少许生姜代茶。
- 苓桂术甘汤(《伤寒论》)
- 组成:茯苓、桂枝、白术、甘草。
- 功效:温阳化气,利水渗湿。
- 适用:晨起眼皮肿、饭后易犯困的痰湿体质。
- 季节应用:梅雨季节煮水代茶,预防关节酸痛。
- 解表清热类方剂
- 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
- 组成:金银花、连翘、竹叶、荆芥穗、牛蒡子、淡豆豉、薄荷、桔梗、生甘草、芦根。
- 功效:清热解毒,透邪外出。
- 适用:风热感冒初期(咽喉痛、流黄涕)。
- 家庭备用:打成粗粉装入茶包,开水冲泡饮用。
- 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
- 组成:桑叶、菊花、杏仁、连翘、薄荷、桔梗、甘草、芦根。
- 功效:疏风清热,宣肺止咳。
- 适用:风热感冒初起。
- 妙用:桑叶、菊花各5g泡水,加少许冰糖。
三、家庭用药注意事项
- 辨体质选方:气虚者用四君子汤,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,避免盲目滋补。
- 顺季节调整:春天用薄荷、陈皮疏肝,夏天用荷叶、绿豆清热,秋天用百合、麦冬润燥,冬天用生姜、羊肉温补。
- 控剂量防过犹不及:茯苓每日不超过15g,甘草不超过10g,长期少量更安全。
- 避禁忌保安全:人参忌与萝卜同服,薄荷别和鳖肉同食,牢记“十八反”“十九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