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食障碍迷局:神经性贪食/厌食的心理动因

2025-07-12 11:52:20      来源:百姓生活资讯

一、核心定义与诊断标准

1. 神经性贪食症(Bulimia Nervosa)

  • DSM-5诊断标准
    • 暴食特征: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(短时间内摄入远超正常量的食物,伴随失控感)。
    • 补偿行为:为防止体重增加,采取呕吐、滥用泻药、过度运动或禁食等行为。
    • 频率与持续时间:至少每周1次,持续3个月以上。
    • 自我评价:过度受体重或体型影响,且不伴有神经性厌食的显著体重过低。

2. 神经性厌食症(Anorexia Nervosa)

  • ICD-11定义
    • 能量摄入限制:持续限制能量摄入,导致体重显著低于健康水平(BMI<18.5)。
    • 体重恐惧:强烈害怕体重增加或变胖,或持续妨碍体重增加的行为(如过度运动)。
    • 体型认知紊乱:对自身体重或体形的感知存在显著偏差,即使体重过低仍认为自己过重。
    • 内分泌紊乱:女性出现闭经,男性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。

二、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动因

1. 心理创伤与情绪调节

  • 童年创伤:童年期遭受身体虐待、情感忽视或性侵犯的个体,可能通过暴饮暴食缓解焦虑,形成“情绪性进食”的恶性循环。
  • 情绪调节困难:低自尊、完美主义倾向者易因饮食失控产生自责,进一步加剧情绪波动,形成“暴食-自责-补偿”的循环。

2. 认知偏差与自我价值绑定

  • 过度关注体型:将自我价值与身材绑定,认为“瘦=成功”,伴随灾难化思维(如“暴食即失败”)。
  • 认知扭曲:对暴食行为的后果过度放大(如“吃一口就会胖十斤”),忽视实际生理需求。

3. 家庭与社会文化压力

  • 家庭因素:家庭过度关注饮食或体型(如父母频繁评论孩子体重),可能加剧个体对食物的焦虑。
  • 社会审美压力:社交媒体对“瘦身”的过度推崇,尤其是青少年受网红文化影响,易产生身材焦虑。

三、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动因

1. 家庭动力学与控制感缺失

  • 家庭冲突:家庭关系紧张(如父母争吵、过度控制)可能促使个体通过节食寻求独立或控制感。
  • 依恋模式: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通过极端节食证明“自我控制力”,以获得安全感。

2. 认知扭曲与体型感知异常

  • 体型认知偏差:即使体重过低仍认为自己过重,伴随“体像障碍”(如镜子中的自己比实际更胖)。
  • 完美主义:追求“极致瘦”的完美主义倾向,将节食视为自我提升的途径。

3. 社会文化影响与生物心理交互

  • 社会文化压力:社会对“骨感美”的极端推崇,尤其是舞蹈、模特等行业对体重的严格限制。
  • 生物心理交互:遗传因素(家族聚集性)与神经递质异常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功能低下)共同作用,影响情绪和食欲调节。

四、共同心理机制与干预措施

1. 共同心理机制

  • 认知行为模型:核心是对体型/体重的过度评价,导致极端饮食行为(如节食、暴食)和补偿行为(如催吐)。
  • 情绪调节困难:通过饮食行为应对负面情绪(如焦虑、抑郁),形成依赖。
  • 完美主义与低自尊:追求完美身材,自我价值感低,易陷入自我批判。

2. 干预措施

  • 认知行为疗法(CBT)
    • 认知重构:挑战“瘦=成功”等扭曲认知,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标准。
    • 行为干预:通过暴露疗法减少对食物的恐惧,制定规律的饮食计划。
  • 家庭治疗
    • 改善沟通模式:减少家庭冲突,增强情感支持,避免过度关注饮食。
    • 父母培训:指导父母以非评判性方式支持孩子,避免体重相关的负面评论。
  • 正念与情绪调节
    • 正念饮食:培养对饥饿和饱腹感的觉察,减少冲动进食。
    • 情绪管理技巧:如深呼吸、冥想,替代饮食作为情绪应对方式。
  • 社会支持
    • 建立支持网络:通过团体治疗或社交活动减少孤立,提升自我接纳。
    • 媒体素养教育:批判性看待社交媒体中的“完美身材”形象,减少比较心理。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一、失眠的核心定义与诊断标准 1. 医学定义(DSM-5/ICD-11) DSM-5标准 : 症状表现 : 入睡困难(超过30分钟)、睡眠维持障碍(整夜觉醒次数2次)、早醒、睡眠质量下降(...
2025-07-12 11:58:55
一、核心定义与特征 1. 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 医学定义 : 根据DSM-5,PTSD是经历或目睹实际死亡、严重受伤或威胁生命的事件后,出现的延迟性、持续性的精神障碍。核心症...
2025-07-12 11:39:36
一、核心定义与特征 1. 强迫思维的医学定义(DSM-5) 核心表现 : 反复性 :持续存在的、不必要的想法、冲动或表象,引发显著焦虑或痛苦。 侵入性 :不受控地闯入意识,如...
2025-07-12 11:32:11
误解1:抑郁症是性格软弱的表现 真相 :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)及遗传、环境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,与性格无关。 科学依据 :日本研究发现抑郁症与HHV...
2025-07-12 11:24:46
一、核心诊断标准对比(DSM-5) 1. 广泛性焦虑障碍(GAD) 核心症状 : 过度担忧 :对多领域事件(如工作、健康、家庭)持续6个月以上的难以控制的担忧,且担忧程度与实际...
2025-07-12 11:21: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