催眠的本质并非控制意识,而是通过以下三种核心心理机制,引导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,从而实现心理干预与成长:
一、注意力集中与局部兴奋
- 机制解析:在催眠状态下,大脑皮层会出现一个孤立的、局部的兴奋区,这个兴奋区与催眠师的暗示保持单线联系。与此同时,大脑的其他区域则处于普遍的抑制状态。这种注意力的高度集中,使得个体能够忽略外界的干扰,专注于催眠师的暗示。
- 科学依据:巴甫洛夫学说认为,催眠是觉醒和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,是部分的不完全的睡眠,或称局部睡眠。当大脑两个半球的皮层没有阻碍地进入完全抑制状态时,我们就会处于普通睡眠阶段。但如果在催眠状态下,与言语暗示内容相关的皮层细胞群,从大脑皮层普遍抑制的背景下解脱出来,而形成一个孤立的、局部的兴奋区,催眠便得以发生。
二、暗示接受性提升
- 机制解析:暗示是催眠过程中的核心要素,它贯穿于整个催眠过程的始终。在催眠状态下,个体的暗示接受性显著提高,能够不加批判地接受催眠师的暗示,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心理或生理反应。这种暗示接受性的提升,是催眠能够产生各种神奇效果的关键所在。
- 科学依据:暗示的实现总是存在着实施暗示与接受暗示两个方面。从暗示的实施一方来说,不是说理论证,而是动机的直接“移植”;从接受暗示的一方来说,对实施暗示者的观念也不是通过分析、判断、综合思考而接受,而是无意识地按所接受的信息,不加批判地遵照执行。暗示对人体的生理活动、心理及行为状态,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。
三、意识与身体的分离感
- 机制解析:在催眠状态下,个体可能会体验到一种意识与身体的分离感。这种分离感使得个体能够在意识层面保持一定的警觉性,同时身体层面则对暗示做出反应。这种分离感是催眠状态的重要特征之一,也是催眠能够产生各种超常体验的原因所在。
- 科学依据:希尔加德把嘉内的解离概念与认知心理学的注意理论结合,认为在催眠状态下,大脑功能解离成操作与监控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,操作部分摆脱了通常意识的计划及监控功能,降低了判断力,从而获得一种分离体验。他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系列认知系统,人体能被催眠的原因是体内存在感受催眠的认知系统,催眠师必须和该系统建立联系后才能进行催眠。
综上所述,催眠的本质并非控制意识,而是通过注意力集中与局部兴奋、暗示接受性提升以及意识与身体的分离感这三种心理机制,引导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。在这种状态下,个体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暗示,从而实现各种心理干预与成长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