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肌营养不良症概述
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疾病,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肉无力、萎缩及功能障碍。常见类型包括假肥大型(杜氏/贝氏)、面肩肱型、肢带型等,多始于儿童期,男性高发。典型症状包括:
- 肌肉无力:行走、爬楼困难,易跌倒。
- 肌肉萎缩:小腿、大腿或上肢肌肉变细。
- 运动障碍:鸭步、踮脚走路、Gower征(蹲起需双手支撑)。
- 其他症状:脊柱侧弯、心肌受损、呼吸功能下降等。
二、自查动作详解
以下4个动作可初步评估肌肉力量,若连续3项不达标,建议尽早就医。
1. 下肢力量测试:5次起坐试验
动作要领:
- 坐在无扶手椅子上,双手交叉放于胸前,双脚平放地面,与肩同宽。
- 连续完成5次“坐下-站起”动作,记录所需时间。
异常表现:
- 完成时间超过12秒,或单次站起困难。
- 医学意义:检测股四头肌、臀大肌等下肢肌群功能,肌营养不良患者常因骨盆带肌无力导致动作缓慢。
2. 上肢力量测试:握力测量
动作要领:
- 使用弹簧式握力器,站立位(或坐位,若无法站立),双臂自然下垂。
- 尽最大力量挤压握力器,重复3次取最大值。
异常表现:
- 男性握力<26kg,女性<18kg。
- 医学意义:评估前臂及手部肌肉力量,肌营养不良患者可能因近端肌无力导致握力下降。
3. 核心稳定性测试:仰卧起坐
动作要领:
- 仰卧,膝盖弯曲约90度,双脚平放地面,双手交叉放于胸前。
- 缓慢抬起上半身至肘部触及膝盖,再缓慢躺回,重复5次。
异常表现:
- 无法完成或动作明显颤抖。
- 医学意义:反映腹肌及髂腰肌力量,核心肌群无力影响姿势维持及日常活动。
4. 步态分析:6米步行试验
动作要领:
- 以正常步速直线行走6米,记录所需时间(至少测量2次取平均值)。
异常表现:
- 步速<1米/秒,或出现“鸭步”(腰部前凸、步态摇摆)、踮脚走路。
- 医学意义:结合步态观察,早期发现骨盆带肌无力,典型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。
三、医学诊断依据
自查动作仅能提示风险,确诊需结合以下检查:
- 血清肌酸激酶(CK):显著升高(通常>200U/L),假肥大型可达正常值10-100倍。
- 肌电图:显示肌源性损害(如纤颤电位、多相电位)。
- 基因检测:发现致病突变(如DMD基因外显子缺失)。
- 肌肉活检:病理显示肌纤维萎缩、变性及脂肪替代。
四、注意事项与建议
- 局限性:部分患者(如贝氏肌营养不良)进展缓慢,自查可能漏诊。
- 就医指征:若自查发现异常(如连续3项不达标),或出现肌肉假性肥大、呼吸费力等症状,需立即至神经内科就诊。
- 早期干预:确诊后可通过激素治疗、物理疗法及基因治疗(如外显子跳跃疗法)延缓病程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