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刺伤是医护最常见的职业伤害,可能导致HBV、HCV、HIV等血源性病原体感染。
【预防措施 —— “防”大于“治”】
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(Standard Precautions)
视所有患者的血液、体液均为潜在传染源,并以此标准进行操作。
绝对禁止双手回套针帽!这是导致针刺伤的首要原因。
优先使用安全型器械(Safety-Engineered Devices)
积极使用并熟练掌握带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针具,如安全型留置针、安全型采血针、无针输液系统等。使用后立即激活安全装置。
规范操作与废物处理
操作时保持光线充足、区域整洁,避免慌乱。
使用后的锐器立即丢弃在防刺穿的锐器盒中。
锐器盒需存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,容量达到3/4时必须密封更换,切勿过度填塞。
做好个人防护(PPE)
在进行可能接触血液、体液的操作时,根据预期暴露风险佩戴手套、口罩、护目镜/面罩、隔离衣。
【暴露后紧急处理流程(“急救四步曲”)】
万一发生暴露,请保持冷静,并立即执行以下步骤:
一挤: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伤口周围,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。
二冲:在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下彻底冲洗伤口至少5分钟。黏膜(如眼睛、口腔)暴露则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。
三消毒:用75%酒精或0.5%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,并包扎。
四报告:
立即(1小时内)报告科室负责人、医院感染管理科或预防保健科。
立即评估与预防:由专业医生立即对暴露源和暴露者进行评估,必要时(如HIV暴露)在2小时内(最好) 启动预防性用药,最迟不超过24小时。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。
主要针对影像科、介入科、核医学科、骨科等需要频繁接触射线的医护人员。
【防护原则:时间、距离、屏蔽】
时间(Time):
尽量缩短暴露在辐射场中的时间。提前做好所有准备,操作时力求精准迅速。
距离(Distance):
距离是最好的防护。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。在不需要近距离操作时,尽量远离辐射源(如X光机球管)。
屏蔽(Shielding):
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:必须穿戴铅衣、铅围脖(甲状腺防护)、铅眼镜。确保铅衣合身,扣好所有搭扣。
利用屏蔽设施:充分利用铅屏风、铅玻璃等固定防护设施。
监测与健康管理
全程佩戴个人辐射剂量计(如胸章式剂量计),定期送检,监测个人受照剂量,建立健康档案。
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,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测。
高强度的工作、生死压力、紧张的医患关系、轮班制度极易导致焦虑、抑郁和职业倦怠。
【自我调适策略】
承认与接纳情绪:
认识到感到压力、疲惫、悲伤、甚至愤怒都是正常的,无需为此自责。允许自己有情绪。
建立工作与生活的“边界”:
下班后尝试进行一种“仪式感”的活动(如换下衣服、洗个热水澡、听一段音乐),暗示自己从工作模式切换到生活模式。
尽量避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带回家。
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:
内部倾诉:与同事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,因为他们最能理解你的处境。建立良好的团队支持系统。
外部支持:与家人、伴侣或可信赖的朋友沟通。必要时,勇敢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EAP(员工援助计划)的帮助。
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:
保证基本睡眠:即使轮班,也要尽力保证睡眠质量和时长。
规律运动:运动是释放压力最有效的生理方式,哪怕是快走20分钟。
正念与冥想:通过正念呼吸、冥想等练习,帮助自己从纷杂的思绪中回到当下,减轻焦虑。
重新寻找意义感:
时常回顾自己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,记住那些成功的病例和患者的感谢,从工作中寻找积极的反馈和价值感。
【系统层面建议】
管理者应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,合理排班,提供心理支持资源。
团队内应鼓励开放沟通,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等活动,进行案例讨论和情绪疏解。
风险类型 | 核心危害 | 关键应对策略 |
---|---|---|
针刺伤 | 血源性病原体感染 | 规范操作 + 安全器械 + 暴露后紧急处理流程 |
辐射暴露 | 慢性辐射损伤 | 时间、距离、屏蔽三原则 + 剂量监测 |
心理压力 | 职业倦怠、心理疾病 | 建立边界 + 寻求支持 + 健康生活方式 |
请记住,你的健康和安全与病人的健康同等重要。关爱自己,不是自私,而是专业和责任的一部分。 医院也应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,成为医护人员坚实的后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