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需遵循“黄金时间窗”原则,在受伤后48小时内通过科学干预控制炎症反应、减轻组织损伤,为后续康复创造条件。针对扭伤(韧带损伤)、拉伤(肌肉/肌腱损伤)、抽筋(肌肉痉挛)三类常见损伤,以下为第一时间标准化处理流程:
一、扭伤(韧带损伤):RICE原则升级版(POLICE原则)
典型场景:踝关节内翻扭伤、膝关节侧副韧带拉伤、腕关节扭伤
病理机制:韧带过度拉伸或撕裂,引发局部出血、肿胀和疼痛
POLICE原则(Protection + Optimal Loading + Ice + Compression + Elevation)
1. 保护(Protection)
- 立即停止运动:避免二次损伤(如踝扭伤后继续行走);
- 使用支具或绷带:轻中度扭伤可用弹性绷带“8字”缠绕固定(如踝关节);
- 严重情况:若出现关节畸形、无法承重,需用夹板或硬纸板临时固定,并拨打急救电话。
2. 适当负荷(Optimal Loading)
- 时机:受伤后24-48小时,疼痛缓解后开始;
- 方法:在无痛范围内进行等长收缩(如踝扭伤后做“脚尖勾起-下压”动作,不移动关节);
- 目的:促进血液循环,防止肌肉萎缩,避免长期制动导致的关节僵硬。
3. 冰敷(Ice)
- 工具:冰袋、冷冻蔬菜包或冷毛巾(避免直接接触皮肤);
- 方法:每次冰敷15-20分钟,间隔1-2小时重复,持续24-48小时;
- 原理:低温收缩血管,减少出血和肿胀,同时抑制疼痛信号传递。
4. 加压包扎(Compression)
- 工具:弹性绷带或肌内效贴布(Kinesio Tape);
- 方法:从远端向近端缠绕,力度以“不阻断血液循环”为度(手指/脚趾无麻木感);
- 注意:避免过度包扎导致缺血性损伤。
5. 抬高患肢(Elevation)
- 姿势: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(如坐姿时用枕头垫高小腿);
- 原理: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,减轻肿胀。
误区纠正:
- ❌ 扭伤后立即热敷或按摩 → 加速出血,加重肿胀;
- ❌ 48小时内使用活血化瘀药膏(如红花油) → 同上;
- ✅ 轻度扭伤(可勉强行走)可佩戴护具继续低强度活动,但需避免疼痛动作。
二、拉伤(肌肉/肌腱损伤):分级处理策略
典型场景:大腿后群肌拉伤、小腿腓肠肌拉伤、肩袖肌群拉伤
病理机制:肌肉或肌腱过度收缩导致纤维部分或完全断裂
分级与处理:
1. 一级拉伤(轻度)
- 表现:局部疼痛、轻微肿胀,按压有压痛,肌肉收缩时疼痛加重;
- 处理:
- POLICE原则:同扭伤,但冰敷时间可缩短至10分钟/次;
- 拉伸放松:48小时后,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轻柔拉伸(如大腿后群肌拉伤后做“仰卧屈膝抱腿”拉伸);
- 恢复时间:1-2周。
2. 二级拉伤(中度)
- 表现:明显肿胀、淤青,肌肉收缩时力量下降,关节活动受限;
- 处理:
- 立即制动:使用支具固定受伤部位,避免负重;
- 医疗干预:24小时内就医,可能需超声波检查评估损伤程度;
- 康复训练:疼痛缓解后,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抗阻训练(如弹力带训练);
- 恢复时间:3-6周。
3. 三级拉伤(重度)
- 表现:肌肉或肌腱完全断裂,局部凹陷或畸形,功能丧失;
- 处理:
- 紧急处理: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,避免移动患肢;
- 立即就医:需手术缝合修复,术后需长期康复训练;
- 恢复时间:3个月以上。
关键判断点:
- 若拉伤后出现“啪”的声响、局部凹陷或无法完成对抗动作(如无法单腿站立),提示重度损伤,需立即就医。
三、抽筋(肌肉痉挛):3步快速缓解法
典型场景:小腿后群肌抽筋、大腿前群肌抽筋、足底筋膜痉挛
病理机制:电解质失衡(如低钙、低镁)、肌肉疲劳、脱水或寒冷刺激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
1. 反向拉伸(Step 1)
- 小腿抽筋:坐姿,伸直患腿,用手抓住脚尖向身体方向牵拉;
- 大腿前群抽筋:站立位,扶墙保持平衡,用手抓住患侧脚踝,将脚跟拉向臀部;
- 足底抽筋:坐姿,用脚踩住毛巾或球,缓慢向下压以拉伸足底筋膜。
2. 局部按摩(Step 2)
- 手法:用拇指或掌根按压痉挛部位,从轻到重逐渐加力;
- 方向:沿肌肉纤维走向推按(如小腿抽筋时从跟腱向膝关节方向按摩);
- 持续时间:3-5分钟,直至肌肉松弛。
3. 补充电解质(Step 3)
- 饮品选择:口服运动饮料(含钠、钾、钙)或淡盐水(500ml水+1克盐);
- 食物补充:香蕉(钾)、牛奶(钙)、坚果(镁);
- 预防措施:运动前充分热身,运动中每20分钟补水150-200ml,避免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训练。
特殊场景处理:
- 夜间抽筋:睡前热敷小腿10分钟,睡眠时保持腿部温暖(可用毛毯覆盖);
- 游泳时抽筋:立即浮出水面,抓住池边或救生圈,按上述步骤拉伸;
- 孕妇抽筋:避免长时间站立,睡前做小腿拉伸,补充钙剂(需遵医嘱)。
四、通用急救原则与禁忌
1. 通用原则
- 观察生命体征:若损伤伴随头晕、恶心、呼吸困难,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;
- 记录损伤细节:包括时间、部位、动作模式(如“篮球变向时踝内翻扭伤”),便于医生诊断;
- 避免过早活动:损伤后48小时内以休息为主,疼痛缓解后再逐步恢复活动。
2. 绝对禁忌
- ❌ 扭伤/拉伤后立即热敷、按摩或涂抹活血药物;
- ❌ 抽筋时用力捶打痉挛部位(可能引发肌肉撕裂);
- ❌ 轻度损伤后隐瞒病情继续高强度训练(易导致慢性损伤)。
五、损伤后康复时间线参考
科学处理的核心是“冷静评估+精准干预”。通过上述方法,可在第一时间控制损伤进展,但若出现以下情况,必须立即就医:
- 关节畸形或无法活动;
- 剧烈疼痛无法忍受;
- 受伤部位迅速肿胀(如1小时内出现明显淤青);
- 伴随发热、寒战等全身症状。
正确处理运动损伤,不仅能加速恢复,还能降低未来再次受伤的风险,为长期运动健康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