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预防:勤洗手、避免接触患者、接种EV71疫苗

2025-09-17 14:27:48      来源:百姓生活资讯
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(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(EV71)为主)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典型症状包括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,部分病例可能引发脑膜炎、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。勤洗手、避免接触患者、接种EV71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三大核心措施,以下从科学原理、操作要点和家庭实践角度展开说明:

一、勤洗手:阻断病毒传播的“第一道防线”

1. 病毒传播途径与洗手关键性

手足口病病毒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(接触患者粪便后未洗手进食)、呼吸道飞沫(咳嗽、打喷嚏)和接触传播(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玩具、毛巾等)传播。

  • 洗手原理:病毒外层有脂质包膜,普通肥皂+流动水可通过机械摩擦和表面活性剂破坏包膜,使其失去感染性。
  • 关键时机
    • 外出回家后、进食前、如厕后、处理患儿排泄物后、接触公共物品(如电梯按钮、门把手)后。

2. 正确洗手方法(七步洗手法)

步骤 动作要点 持续时间
1 掌心相对揉搓 5秒
2 手指交叉,掌心对手背揉搓 5秒
3 手指交叉,掌心相对揉搓 5秒
4 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 5秒
5 拇指在掌中旋转揉搓 5秒
6 指尖在掌心揉搓 5秒
7 手腕交替揉搓 5秒
  • 总时长:至少20秒(唱两遍《生日快乐歌》时长)。
  • 注意事项
    • 使用流动水(避免盆洗导致二次污染),水温以舒适为宜(过热可能损伤皮肤屏障)。
    • 指甲缝、指间、手腕等易忽略部位需重点清洁。
    • 无需使用抗菌肥皂(普通肥皂即可,过度使用抗菌产品可能破坏皮肤菌群平衡)。

3. 特殊场景替代方案

  • 无流动水时
    • 使用含至少60%酒精的免洗洗手液(需揉搓至干燥,避免接触明火)。
    • 注意:免洗洗手液对诺如病毒等无包膜病毒效果差,仍需优先选择流动水洗手。
  • 婴幼儿洗手
    • 家长可协助清洗,或使用湿巾擦拭手部后,再用流动水冲洗。

二、避免接触患者:切断传播链的“核心策略”

1. 患者识别与隔离要点

  • 典型症状
    • 发热(38℃左右)、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(疼痛影响进食)、手/足/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(周围有红晕)。
  • 隔离期限
    • 自发病之日起至少14天(病毒在粪便中排出时间可长达数周),待症状完全消失且无新发皮疹后再解除隔离。
  • 隔离场所
    • 单独房间居住,避免与健康儿童共用玩具、餐具、毛巾等物品。
    • 患者排泄物(粪便、呕吐物)需用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,稀释至有效氯浓度500mg/L)处理后再冲入马桶。

2. 公共场所防护技巧

  • 托幼机构/学校
    • 每日晨检,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回就医。
    • 教室、玩具、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。
  • 游乐场/商场
    • 避免让儿童触摸公共游乐设施(如滑梯、摇摇马)后直接进食或揉眼睛。
    • 携带独立包装的消毒湿巾,擦拭儿童手部或玩具表面后再使用。
  • 就医防护
    • 前往儿科门诊时,佩戴口罩(儿童需选择儿童专用口罩),尽量缩短停留时间。

3. 多孩家庭防护措施

  • 分区管理
    • 患者与健康儿童分房睡,餐具、毛巾等个人物品分开存放。
  • 共同物品消毒
    • 玩具、图书等耐热物品可煮沸消毒(100℃维持15分钟);不耐热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。
  • 家长防护
    • 接触患者后立即洗手,处理排泄物时佩戴手套和口罩。

三、接种EV71疫苗:构建特异性免疫的“终极屏障”

1. EV71疫苗的作用与适用人群

  • 疫苗类型
    • 目前国内上市的EV71疫苗为灭活疫苗(如科兴、中生集团产品),需接种2剂次,间隔1个月。
  • 保护效果
    • 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率达90%以上,对重症病例(如脑炎、肺水肿)保护率接近100%。
  • 适用年龄
    • 6月龄至5岁儿童(优先推荐12月龄前完成接种,因5岁以下儿童是重症高发人群)。

2. 接种常见问题解答

  • Q1:接种后还会得手足口病吗?
    • A:可能。EV71疫苗仅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感染,其他肠道病毒(如柯萨奇A16型)仍可能导致发病,但症状通常较轻。
  • Q2:已患过手足口病还需要接种吗?
    • A:需接种。因无法确定既往感染是否由EV71引起,接种可预防其他血清型交叉感染。
  • Q3:接种后有哪些不良反应?
    • A:常见局部反应(红肿、疼痛)和轻度发热(≤38.5℃),一般1-2天自行缓解;严重过敏反应(如呼吸困难)极为罕见。

3. 疫苗接种与日常防护的协同

  • “疫苗+洗手”双重保护
    • 即使接种疫苗,仍需坚持洗手和避免接触患者,因疫苗无法覆盖所有病毒血清型。
  • 高发季节强化防护
    • 每年4-7月、9-11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,接种疫苗后1个月内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。

四、家庭预防的“细节清单”

1. 环境清洁与消毒

  • 每日清洁
    • 用清水擦拭家具表面,重点清洁儿童常接触区域(如餐桌、玩具架)。
  • 每周消毒
    • 地面、马桶用含氯消毒剂(有效氯浓度500mg/L)拖洗或擦拭,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。
  • 通风换气
    • 每日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,降低室内病毒浓度。

2. 儿童个人物品管理

  • 餐具专用
    • 为儿童准备独立餐具,避免与成人混用,餐后立即清洗并煮沸消毒。
  • 衣物分开洗涤
    • 患者衣物与健康儿童衣物分开清洗,必要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。
  • 指甲修剪
    • 每周为儿童修剪指甲,避免抓挠皮疹导致继发感染。

3. 健康监测与就医指征

  • 每日观察
    • 检查儿童手、足、口腔是否有皮疹或溃疡,测量体温,询问是否有咽痛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  • 及时就医
    • 出现高热(≥39℃)、精神萎靡、呕吐、肢体抖动、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时,立即送医。

五、常见误区与科学纠正

  • 误区1:“只有儿童会得手足口病”
    • 纠正:成人可能隐性感染(无症状但排毒),需避免与儿童共用餐具或亲吻儿童面部。
  • 误区2:“打过疫苗就不用洗手了”
    • 纠正:疫苗仅针对EV71病毒,其他病毒仍需通过洗手等措施预防。
  • 误区3:“板蓝根、抗病毒口服液能预防手足口病”
    • 纠正:目前无证据表明中成药可预防手足口病,盲目用药可能增加肝肾负担。

手足口病预防需“防-控-治”结合,勤洗手是基础,避免接触是关键,接种疫苗是保障。家庭应建立“洗手-消毒-隔离-监测”的标准化流程,尤其在高发季节和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期间,通过科学防护降低感染风险。记住:“预防手足口病,从每一次洗手和每一针疫苗开始”
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、分阶段的成长过程, 0-3岁安全感建立 和 6-12岁规则意识培养 是两个关键期,分别对应 依恋关系形成 和 社会规范内化 的核心任务。这两个阶段的...
2025-09-17 14:29:34
儿童肥胖干预需通过 控制零食摄入、增加户外活动、家庭共同参与 三大核心策略,结合科学饮食管理、运动习惯培养和家庭环境优化,实现健康体重管理。以下是具体方案与实用建...
2025-09-17 14:26:10
过敏体质儿童的管理需从 避开过敏原、应急药物准备、免疫力提升 三大核心环节入手,结合日常防护与科学干预,降低过敏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。以下是具体方案与实用建议: 一...
2025-09-17 14:18:21
儿童身高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需抓住 婴幼儿期(0-3岁)、学龄前期(3-7岁)、青春期(8-14岁) 三大黄金期,通过科学调整 睡眠、运动、营养 三大核心要素,充分激发生长...
2025-09-17 14:16:36
预防儿童龋齿是保障口腔健康的关键,尤其乳牙和恒牙早期矿化程度低,更易受细菌侵蚀。通过 涂氟、窝沟封闭、控制甜食摄入、定期检查 四大核心措施,可显著降低龋齿风险。以...
2025-09-17 14:15: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