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高温环境下,人体易因体温调节失衡引发中暑,严重时可危及生命。防中暑需结合环境适应、科学补水和穿着优化,以下从核心原理、具体措施、注意事项三方面展开说明,并提供实用建议:
一、防中暑核心原理:维持体温平衡
人体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维持核心温度(约37℃)。当环境温度>32℃、湿度>60%时,汗液蒸发效率下降,热量积聚导致体温升高。中暑分三阶段:
- 先兆中暑:头晕、乏力、多汗(体温≤38℃);
- 轻度中暑:恶心、呕吐、心悸(体温38-40℃);
- 重度中暑(热射病):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无汗(体温>40℃),死亡率高达50%。
防护关键:减少高温暴露、加速汗液蒸发、补充流失的电解质。
二、具体防护措施及科学依据
1. 避开高温时段,优化活动时间
- 原理:正午至下午3点(部分地区可延长至4点)是一天中气温最高、紫外线最强的时段,此时外出会大幅增加中暑风险。
- 建议:
- 户外活动选择清晨(6-9点)或傍晚(5-7点),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。
- 必须外出时,优先选择阴凉路线(如树荫、建筑背阴面),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5-10分钟。
- 室内工作需开启空调或风扇,保持温度在26-28℃,湿度40%-60%。
2. 科学补充电解质,避免单纯饮水
- 原理:大量出汗会导致钠、钾、氯等电解质流失,单纯喝水可能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,引发低钠血症(水中毒),加重头晕、乏力等症状。
- 建议:
- 饮品选择:
- 淡盐水(每升水加1-2克盐,约1/4茶匙)或口服补液盐(ORS)。
- 运动饮料(如宝矿力、佳得乐),但需避免含糖量过高的产品(糖分>8%会延缓胃排空,影响补水效率)。
- 天然电解质来源:椰子水、香蕉(补钾)、番茄汁(补钠)。
- 补水频率:
- 每隔15-20分钟小口饮水(每次100-200ml)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。
- 每日饮水量=体重(kg)×30ml(如60kg成人需1800ml/天),出汗多时适当增加。
- 禁忌: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(如啤酒、咖啡),它们会加速脱水。
3. 穿浅色透气衣物,减少热量吸收
- 原理:深色衣物(如黑色、深蓝)吸收紫外线后转化为热能,导致体表温度升高2-5℃;浅色衣物(如白色、浅黄)反射阳光,可降低热量吸收。此外,宽松透气的面料(如棉、麻、速干材质)能加速汗液蒸发,增强散热效果。
- 建议:
- 选择UPF50+的防晒衣(可阻挡99%紫外线),或普通浅色长袖衬衫(湿水后拧干披在身上,利用蒸发吸热降温)。
- 佩戴宽边遮阳帽(帽檐>7.5cm)和UV400太阳镜,减少头部和眼部暴露。
- 脚部穿透气网面运动鞋或凉鞋,避免穿塑料拖鞋(不吸汗易打滑)。
三、注意事项与进阶防护
1. 特殊人群防护
- 老年人:体温调节能力下降,需避免独自外出,家中备好降温设备(如冰袋、湿毛巾)。
- 儿童:体表面积/体重比大,易脱水,需每15分钟补充一次水分,避免在车内或密闭空间停留。
- 慢性病患者:如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药物(如利尿剂可能加重脱水),外出时携带急救药品。
2. 中暑急救措施
- 轻度中暑:立即转移到阴凉处,解开衣物,用湿毛巾擦拭身体(重点擦拭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),饮用含盐饮品。
- 重度中暑:迅速降温(用冰水浸泡毛巾包裹全身,或用风扇吹拂湿身体),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。切勿给昏迷患者喂水,以免呛咳。
3. 环境适应训练
- 长期在高温环境工作的人群(如建筑工人、外卖员)可进行热适应训练:
- 逐步增加每日高温暴露时间(从30分钟/天开始,每周增加10分钟),持续2-3周。
- 训练期间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(高蛋白、高维生素饮食),增强身体耐热能力。
四、常见误区澄清
- 误区1:出汗多说明身体排毒好,无需特别处理。
纠正:大量出汗是体温调节的应急反应,若不及时补水补盐,可能引发热痉挛(肌肉抽搐)或热衰竭。
- 误区2:空调房待久了会得“空调病”,不如忍着高温。
纠正:合理使用空调(温度≥26℃,定时开窗通风)可显著降低中暑风险,“空调病”多因温差过大或空气不流通导致,与空调本身无关。
- 误区3:中暑后喝藿香正气水能快速缓解。
纠正:藿香正气水含酒精(40%-50%),会加重脱水,中暑后应优先补充电解质溶液。
夏季防中暑需“避、补、穿”三管齐下:避开高温时段外出,科学补充电解质和水分,穿浅色透气衣物加速散热。若出现头晕、恶心等先兆症状,立即停止活动并降温补水。高温作业者建议随身携带防暑包(含电解质饮料、冰袋、急救药品),以应对突发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