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剂量计算:科学精准,避免过量或不足
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年龄、体重、体表面积或成人剂量折算,确保安全有效。
- 按体重计算
- 已知每千克体重剂量:直接乘以体重。
示例:氨苄西林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20-80mg,分4次服用。若儿童体重15kg,则每日剂量为300-1200mg,每次75-300mg。
- 未知每千克体重剂量:
公式:儿童剂量 = 成人剂量 × 儿童体重(kg)÷ 70。
- 按体表面积计算(最精准)
- 体重≤30kg:体表面积(m²)= 体重 × 0.035 + 0.1。
- 体重>30kg:体表面积(m²)=(体重-30)× 0.02 + 1.05。
- 剂量计算:儿童剂量 = 成人剂量 × 儿童体表面积 ÷ 1.73(成人标准体表面积)。
适用场景:抗肿瘤药、抗生素、激素等需严格控量的药物。
- 按年龄计算(辅助参考)
- 1岁以内:剂量 = 0.01 ×(月龄 + 3)× 成人剂量。
- 1岁以上:剂量 = 0.05 ×(年龄 + 2)× 成人剂量。
注意:此方法误差较大,仅适用于镇咳药、助消化药等对剂量要求不严格的药物。
- 特殊调整原则
- 新生儿/小婴儿:肾功能差,剂量宜偏小;对耐受强的药物(如苯巴比妥)可适当增量。
- 重症患儿:剂量需大于轻症患儿。
- 需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(如磺胺类、青霉素):剂量需相应增大。
二、禁忌症:严格规避,确保用药安全
儿童用药需避开过敏原、器官功能不全禁忌及药物相互作用风险。
- 过敏禁忌
- 禁用原则: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,过敏体质者慎用。
示例:对甲泼尼龙、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过敏者,禁用同类药物。
- 器官功能不全禁忌
- 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:避免使用加重肝肾负担的药物。
示例: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导致儿童骨关节损害,禁用;磺胺类药物可能诱发G6PD缺乏症患儿溶血,禁用。
- 疾病特殊期禁忌
- 高热惊厥:部分退热药物可能诱发抽搐,需更换替代药品。
示例: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,儿童发热时慎用。
- 药物相互作用禁忌
- 配伍禁忌:避免同时使用可能产生沉淀或毒性反应的药物。
示例:某些抗生素与含钙制剂同用会形成沉淀,需间隔使用。
三、不良反应监测:及时识别,降低风险
儿童用药后需密切观察,通过检查和症状评估确保安全。
- 常规检查
- 血液常规、肝肾功能、电解质检测:评估药物代谢情况与身体承受力。
目的:及时发现药物对血液、肝肾功能的影响,调整剂量或停药。
- 过敏症状监测
- 典型表现:皮疹、发热、呼吸困难等。
处理:立即停药,严重者就医,必要时做皮肤过敏试验。
- 特殊反应观察
- 神经系统反应:嗜睡、呕吐、头晕等。
示例:两岁儿童误服成人用药三九感冒灵颗粒,可能出现腹痛、腹泻、头晕等症状,需立即就医。
- 长期用药监测
- 生长发育评估:定期测量体重、身高、血压和心率。
示例:长期使用兴奋剂治疗ADHD的儿童,需监测生长发育是否变慢。
四、综合建议:科学用药,保障健康
- 遵医嘱用药:不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,确保治疗连续性。
- 选择合适剂型:婴儿优先选用颗粒剂、口服液,年长儿鼓励主动服药,提高依从性。
- 避免药物滥用:不轻信广告药品,不图新药、贵药,优先选择成熟药物。
- 饮食配合:用药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,以免降低药效。
- 紧急情况处理:出现严重不良反应(如呼吸困难、意识模糊)时,立即停药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