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应急处理流程
老年人跌倒后需遵循“冷静评估-安全处置-及时送医”的核心原则,具体步骤如下:
- 保持冷静,确保环境安全
- 施救者需镇定自若,快速扫描周围环境,确认无交通车辆、尖锐物体、湿滑地面等潜在危险,避免在帮助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。
- 初步评估伤情与意识状态
- 询问与观察:温和地与老人交流,询问其是否清醒、能否自主表达疼痛部位。观察意识状态(如是否昏迷、嗜睡)、呼吸是否正常(胸部起伏、呼吸频率)、脉搏是否稳定(颈动脉或手腕脉搏)。
- 重点检查:若老人有头部撞击史,需观察瞳孔是否等大、对光反射是否灵敏,有无呕吐或意识模糊;若伴随胸闷、心悸等症状,需排除心脑血管意外(如心肌梗死、脑卒中)。
- 处理外伤与止血
- 开放性伤口: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直接压迫伤口5-10分钟止血,避免拔除异物(如玻璃碎片)。四肢伤口可抬高患肢减少出血,避免使用止血带(可能引发肢体缺血坏死)。
- 擦伤与关节损伤: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覆盖无菌纱布,关节处用弹性绷带固定,避免过度活动。
- 固定疑似骨折部位
- 四肢骨折:用硬板、夹板或卷起的报纸固定伤肢,保持关节于功能位(如膝关节屈曲15°-20°)。髋部骨折需保持下肢中立位,在双腿间放置软垫防止内收。
- 脊柱损伤:严禁随意搬动!须整体平移至硬质担架,维持头、颈、躯干成直线,用颈托固定颈部(若无颈托,可用毛巾卷替代)。
- 及时送医与信息传递
- 拨打急救电话:若老人意识模糊、呼吸异常或骨折严重,立即拨打120,并告知跌倒原因(如滑倒、晕厥)、已实施措施及症状变化。
- 陪同就医:送医时携带老人常用药物清单,向医生详细描述跌倒过程(如体位、着力点)、症状(如疼痛部位、活动受限程度)及既往病史(如骨质疏松、糖尿病)。
二、骨折风险评估方法
老年人跌倒后骨折风险需结合临床表现与评估工具综合判断,具体方法如下:
- 临床表现评估
- 疼痛与压痛:骨折部位通常出现剧烈疼痛,按压时疼痛加剧(如髋部骨折时腹股沟区压痛明显)。
- 肿胀与畸形:受伤部位迅速肿胀,可能出现异常弯曲或错位(如桡骨远端骨折的“餐叉样畸形”)。
- 功能障碍:无法活动或移动受伤肢体(如股骨颈骨折后无法站立),或体位变化困难(如椎体骨折时难以完成躺-坐转换)。
- 感觉异常:受伤肢体出现麻木、刺痛或失去感觉(如脊柱骨折压迫神经)。
- 影像学检查
- X线检查:首选方法,可明确骨折类型(如横断、斜形、粉碎性)、位置(如股骨颈、桡骨远端)及严重程度(如移位程度)。
- CT与MRI:对复杂骨折(如骨盆骨折)或隐匿性骨折(如椎体压缩性骨折)诊断价值更高,可清晰显示骨皮质断裂及软组织损伤。
- 风险评估工具
- FRAX骨折风险测评系统:
- 适用人群:未接受骨密度检测的老年人。
- 评估指标:年龄、性别、体重、身高、既往骨折史、父母髋部骨折史、是否吸烟、是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、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、是否饮酒(每日3单位以上)。
- 风险分层:
- 高危:髋部骨折风险≥3%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(如椎体、桡骨远端、髋部)风险≥20%,建议抗骨质疏松治疗。
- 中危: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10%-20%,需密切监测。
- 低危: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<10%,定期随访。
- Sharpened Romberg测试:
- 测试方法:老人双脚前后以足尖对足跟站立,双臂交叉放于胸前,睁眼站立30秒后闭眼再站立30秒。
- 结果解读:闭眼站立时间减少(如<10秒)提示平衡能力差,跌倒风险增加。
- 高风险人群筛查
- 骨质疏松症患者:骨密度T值≤-2.5(与年轻健康成人均值对比),骨折风险增加1.5-2.0倍。
- 既往脆性骨折史:近期(如1年内)发生过骨折的老人,再骨折风险增加1.7-4.3倍。
- 慢性疾病与药物影响: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(>3个月)或抗癫痫药物者,骨骼健康受损风险高。
- 环境与行为因素:居家环境光线昏暗、地面湿滑、缺乏防滑设施,或老人缺乏运动、平衡能力差(如Sharpened Romberg测试阳性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