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打鼾≠睡得香: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的征兆
打鼾是睡眠时呼吸道受阻导致软组织振动产生的声音,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:
- 生理性打鼾:由疲劳、枕头高度不合适等引起,通常无害。
- 病理性打鼾:可能与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、腺样体肥大等有关,需警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。
OSA的核心特征: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(≥10秒),伴随打鼾、日间嗜睡、头痛等症状,严重时可导致缺氧及全身并发症。
二、OSA的诊断标准:多导睡眠监测(PSG)是金标准
1. 临床症状
- 典型表现:打鼾、呼吸暂停、日间嗜睡、晨起头痛、记忆力下降。
- 高危人群:肥胖者、中年男性、有家族史或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者。
2. 多导睡眠监测(PSG)
- 关键指标:
-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(AHI):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。
- 轻度:AHI 5-15次/小时
- 中度:AHI 15-30次/小时
- 重度:AHI >30次/小时
- 最低血氧饱和度:睡眠期间血氧水平是否低于正常范围。
- 其他检查:鼻咽部检查、头颅影像学(排除结构异常)。
三、OSA的危害:从心血管到认知功能的全身性影响
1. 心血管疾病
- 机制:反复缺氧引发交感神经兴奋,导致血压升高、心率加快。
- 并发症: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、中风风险增加。
2. 代谢紊乱
- 胰岛素抵抗:间歇性缺氧影响糖代谢,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。
- 肥胖:睡眠质量下降导致瘦素减少、胃饥饿素增加,引发食欲亢进。
3. 认知与情绪障碍
- 认知功能:长期缺氧损害大脑,导致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减退,严重者痴呆。
- 情绪问题:抑郁、焦虑风险升高,形成“睡眠差→情绪差→睡眠更差”的恶性循环。
4. 生活质量下降
- 日间嗜睡影响工作与社交,夜间觉醒干扰伴侣睡眠,整体生活质量显著降低。
四、OSA的治疗与管理:多管齐下,改善预后
1. 生活方式调整
- 减重:BMI≥25者需控制饮食、增加运动,减少颈部脂肪堆积。
- 睡眠姿势:侧卧位睡眠(可用防仰睡枕头或背部贴网球辅助)。
- 避免诱因:戒烟酒,睡前不服用镇静药物,保持鼻腔通畅(生理盐水洗鼻)。
2. 医疗器械治疗
-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(CPAP):
- 原理:通过面罩输送正压空气,保持气道通畅,防止呼吸暂停。
- 适用人群:中重度OSA患者的首选疗法,可显著改善血氧饱和度及日间症状。
- 口腔矫治器:
- 原理:调整下颌位置,扩大气道空间,适合轻度OSA或CPAP不耐受者。
3. 手术治疗
- 适应症:鼻腔结构异常(如鼻中隔偏曲)、扁桃体/腺样体肥大等。
- 常见术式:鼻中隔矫正术、悬雍垂腭咽成形术(UPPP)。
4. 其他治疗
- 氧疗:严重缺氧者辅助吸氧,改善组织供氧。
- 心理支持:心理咨询缓解焦虑抑郁,提升治疗依从性。
五、预防与早期干预:高危人群需警惕
- 筛查建议:
- 打鼾者定期进行PSG筛查,尤其是有日间嗜睡、高血压等症状者。
- 儿童打鼾需排查腺样体肥大,及时干预避免发育障碍。
- 日常监测:使用智能手环或家用血氧仪初步评估睡眠质量,异常者及时就医。
六、总结:打鼾是警报,OSA需重视
打鼾并非“睡得香”,而是可能隐藏OSA这一潜在致命疾病。通过PSG确诊后,结合生活方式调整、CPAP、手术等综合治疗,可有效控制症状,降低心血管、代谢等并发症风险。早诊断、早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,切勿忽视夜间打鼾这一“沉默的杀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