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,长期管理不善可引发心、脑、肾、眼等多器官损害。了解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,而科学的血糖管理技巧则是控制病情、预防并发症的核心。以下是详细指南:
一、糖尿病的典型症状
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源于高血糖导致的渗透性利尿和代谢紊乱,经典表现为“三多一少”,但不同类型糖尿病症状有所差异:
1. 1型糖尿病(胰岛素绝对缺乏)
- 起病急骤: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,常因感染、应激等诱因诱发。
- 核心症状:
- 多饮、多尿:血糖升高导致尿液中葡萄糖增多,产生渗透性利尿,每日排尿量可达3-5升,夜间频繁起夜。
- 多食:细胞缺乏葡萄糖供能,引发饥饿感,即使进食后仍感不足。
- 体重骤降: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,1-3个月内体重可下降5-10公斤,伴乏力、精神萎靡。
- 伴随症状:
- 酮症酸中毒倾向:胰岛素严重缺乏时,脂肪分解产生酮体,引发呼吸深快(Kussmaul呼吸)、呼气有烂苹果味(丙酮味)、恶心呕吐,甚至昏迷。
2. 2型糖尿病(胰岛素抵抗为主)
- 起病隐匿:早期可能无症状,多在体检或并发症出现时发现。
- 核心症状:
- 轻度口渴、尿频:症状较1型糖尿病轻,易被忽视。
- 皮肤瘙痒: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,伴外阴瘙痒(女性常见)或反复感染(如尿路感染、疖肿)。
- 视力模糊:血糖波动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,引发暂时性近视或远视。
- 伴随症状:
- 黑棘皮病: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出现天鹅绒样色素沉着,提示胰岛素抵抗。
- 慢性并发症表现:如手足麻木(周围神经病变)、间歇性跛行(下肢血管病变)、泡沫尿(糖尿病肾病)等。
3. 妊娠期糖尿病
- 无特异性症状:多数孕妇无自觉症状,仅在孕24-28周糖耐量试验(OGTT)时发现。
- 潜在风险:增加巨大儿、早产、新生儿低血糖及孕妇未来2型糖尿病风险。
二、血糖管理技巧
糖尿病管理需遵循“五驾马车”原则(饮食、运动、药物、监测、教育),以下从日常操作层面总结关键技巧:
1. 饮食管理:科学控糖的核心
- 控制总热量:根据身高、体重、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(如轻体力劳动者:30kcal/kg理想体重)。
- 优化碳水化合物:
- 选择低GI(血糖生成指数)食物:如燕麦、糙米、全麦面包(GI<55),避免白米饭、白面包、糖果(GI>70)。
- 分配碳水摄入:将每日碳水总量分散到3餐+2-3次加餐中,避免单次大量进食导致血糖飙升。
- 增加膳食纤维:每日摄入25-30克,可延缓葡萄糖吸收(如蔬菜、豆类、魔芋)。
- 控制脂肪与蛋白质:
- 脂肪占比<30%,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(如鱼油、坚果),避免反式脂肪(如油炸食品)。
- 蛋白质占比15%-20%,肾功能正常者可选优质蛋白(如鸡蛋、瘦肉、豆腐)。
- 警惕“隐形糖”:避免含糖饮料、果脯、调味酸奶等高糖食品,阅读食品标签关注“碳水化合物”含量。
2. 运动管理:天然降糖药
- 运动原则:
- 频率: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、骑自行车),分5天进行。
- 强度:运动时心率达到(220-年龄)×60%-70%,或以能持续说话但无法唱歌为度。
- 时机: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,持续30分钟,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。
- 运动类型推荐:
- 有氧运动:降低血糖、改善心肺功能(如慢跑、跳舞)。
- 抗阻运动:增加肌肉量,提高基础代谢率(如哑铃、弹力带训练,每周2次)。
- 注意事项:
- 运动前后监测血糖,血糖<5.6mmol/L时需补充碳水化合物(如15克葡萄糖片)。
- 随身携带糖果、急救卡,避免独自在偏僻处运动。
3. 药物管理:个体化治疗是关键
- 口服降糖药:
- 二甲双胍:一线用药,通过减少肝糖输出、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糖,需随餐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。
- SGLT-2抑制剂(如达格列净):通过促进尿糖排泄降糖,需注意生殖器感染风险,保持局部清洁。
- DPP-4抑制剂(如西格列汀):促进胰岛素分泌、抑制胰高糖素分泌,单独使用不易引发低血糖。
- 胰岛素治疗:
- 基础胰岛素(如甘精胰岛素):每日1次皮下注射,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。
- 预混胰岛素(如门冬胰岛素30):每日2次注射,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。
- 注射技巧:轮换注射部位(如腹部、大腿外侧、上臂外侧),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硬结。
- 注意事项:
- 严格遵医嘱用药,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。
- 胰岛素需冷藏保存(2-8℃),开封后室温(<25℃)保存28天。
4. 血糖监测:数据驱动管理
- 监测频率:
- 血糖控制稳定者:每周监测1-2天,包括空腹、餐后2小时血糖。
- 血糖波动大或调整治疗方案者:每日监测4-7次(空腹、三餐后2小时、睡前,必要时加测凌晨3点血糖)。
- 目标范围:
- 一般成人:空腹4.4-7.0mmol/L,餐后2小时<10.0mmol/L。
- 老年或并发症患者:可适当放宽(如空腹<8.0mmol/L,餐后<12.0mmol/L)。
- 动态血糖监测(CGM):
- 适用于1型糖尿病、妊娠期糖尿病或血糖波动大者,可连续14天监测血糖波动趋势,发现隐匿性高/低血糖。
5. 并发症预防:早筛早治
- 每年筛查项目:
- 眼部:眼底照相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CT)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。
- 肾脏:尿微量白蛋白/肌酐比值(UACR)、血肌酐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(eGFR)。
- 神经:10克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、肌电图评估神经传导速度。
- 血管:颈动脉超声、踝肱指数(ABI)筛查动脉粥样硬化。
- 足部护理:
- 每日检查足部有无水泡、破损,避免赤脚行走。
- 修剪指甲时平剪,避免损伤甲沟,选择透气鞋袜。
三、特殊情境管理
- 低血糖应对:
- 症状:心悸、出汗、手抖、饥饿感、头晕,严重者昏迷。
- 处理:立即摄入15克快速升糖食物(如4片葡萄糖片、半杯果汁),15分钟后复测血糖,若仍<3.9mmol/L重复处理。
- 应激状态管理:
- 感染、手术、创伤等应激情况下,血糖可能急剧升高,需增加胰岛素剂量并密切监测。
- 旅行准备:
- 携带双倍降糖药物、血糖仪、试纸,备足低糖零食,避免时差导致用药时间混乱。
四、心理支持与教育
- 加入患者组织:参与糖尿病病友会,分享管理经验,减少孤独感。
- 学习自我管理技能:通过医院糖尿病教育课程或线上平台(如“糖护士”APP)学习饮食计算、胰岛素注射技巧。
- 定期复诊:每3-6个月评估糖化血红蛋白(HbA1c,反映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),目标<7%(个体化调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