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高温易引发“情绪中暑”,即因生理调节与心理适应能力下降,出现烦躁、易怒、焦虑、注意力分散等情绪与认知异常。其核心诱因是高温导致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功能受抑,结合湿度超80%时,约10%人群会出现情绪波动。以下从环境调控、生理平衡、心理调节、行为管理四个维度,提供系统性应对策略:
一、环境调控:降低生理刺激源
- 物理降温
- 避开高温时段: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减少外出,户外活动选择清晨或傍晚。
- 室内环境优化:使用空调时温度设为26℃左右,避免直吹;配合风扇增强空气流通;通过遮阳帘、反光膜阻挡阳光直射。
- 局部降温:在手腕、颈部涂抹清凉油或风油精,或用湿毛巾擦拭皮肤,利用蒸发散热缓解燥热感。
- 减少环境压迫感
- 远离嘈杂拥挤场所,选择安静空间独处,或播放轻音乐掩盖干扰声,降低大脑对环境压力的感知。
二、生理平衡:维持身体机能稳定
- 科学补水与电解质补充
- 少量多次饮水:每日饮水量1500-2000ml,以温开水或淡盐水为主,避免快速饮用冰镇饮料刺激肠胃。
- 补充电解质:大量出汗后,饮用含钠、钾的运动饮料(选择低糖款),或食用香蕉、豆类等富含钾的食物。
- 饮食调整
- 清淡易消化:减少油腻、辛辣食物摄入,增加西瓜、黄瓜、番茄等高水分果蔬比例。
- 营养均衡:适量摄入全谷物、瘦肉、蛋类等B族维生素来源,维持神经系统功能;食用海带、香蕉补充钾元素,预防电解质失衡。
- 规律作息
- 保证睡眠质量:睡前1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与刷手机,使用遮光窗帘、耳塞、眼罩营造安静黑暗环境。
- 午间小憩:安排15-30分钟午休,缓解疲劳,恢复精力。
三、心理调节:主动管理情绪波动
- 自我觉察与情绪管理
- 识别“情绪中暑”信号:如莫名烦躁、耐心下降、对小事发脾气等,提醒自己“这是天气影响,非事情本身”。
- 深呼吸练习:采用“5-7-8”呼吸法(深吸气5秒,屏气7秒,慢呼气8秒),激活副交感神经,平复紧张情绪。
- 冥想与正念训练:通过引导想象清凉场景(如海边、森林),或专注当下感受(如呼吸、脚步声),减少负面联想。
- 转移注意力
- 参与轻松活动:听舒缓音乐、阅读书籍、整理房间、做手工等,将注意力从烦躁源移开。
- 短暂“逃离”场景:若室内闷热,可到树荫下站立片刻;若因某事烦躁,暂停处理,喝水或远眺后返回。
- 积极沟通与社交支持
- 表达感受:用平和语气与家人、朋友沟通,寻求理解与支持,避免情绪积压。
- 保持适度社交:与亲友通过电话、视频联系,或到商场、书店等凉爽场所小聚,减少孤独感。
四、行为管理:优化日常活动模式
- 任务简化与期待调整
- 拆分复杂任务:高温导致精力不足时,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,降低完成压力。
- 降低自我要求:接受效率暂时下降,避免因完美主义引发焦虑。
- 适度运动
- 选择温和项目:散步、瑜伽、太极、游泳等,促进内啡肽分泌,缓解压力。
- 避开高温时段:运动时间安排在清晨或傍晚,以微微出汗、身心舒畅为目标,避免过度疲劳。
- 关注特殊人群
- 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及户外工作者需重点防护:
- 老人避免正午外出,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;
- 儿童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,防止情绪沉迷;
- 户外工作者做好防晒、补水,缩短连续作业时间。
五、紧急处理:识别危险信号
若出现严重心慌、胸闷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高热(体温超38.5℃)、意识模糊等症状,可能是中暑(热射病)征兆,需立即:
- 停止活动,转移至阴凉通风处;
- 用冷水擦拭身体降温;
- 紧急拨打120送医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