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湿疹的发病特点
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慢性、复发性、炎症性皮肤病,其核心特征包括:
- 瘙痒剧烈:
- 夜间瘙痒加重,与体内免疫反应及神经敏感性增强相关,常导致“瘙痒-搔抓-皮肤损伤”的恶性循环。
- 持续搔抓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,加重炎症。
- 皮损多形性:
- 急性期:红斑、丘疹、水疱、糜烂、渗液,边界不清,易继发感染。
- 亚急性期:渗出减少,以小丘疹、鳞屑和结痂为主。
- 慢性期:皮肤粗糙、肥厚、苔藓样变,伴色素沉着或减退,常见于手、足、肘窝等部位。
- 对称分布:
- 皮损多对称出现于身体两侧(如双手、双臂、双腿),提示湿疹与系统性因素相关,而非局部单一诱因。
- 反复发作:
- 病因复杂,包括遗传、免疫、环境、过敏原等。即使症状缓解,接触刺激性物质、气候变化或精神压力仍可能诱发复发。
- 渗出倾向:
- 急性期血管通透性增加,组织液渗出形成水疱、糜烂面,易滋生细菌或真菌,加重病情。
- 好发部位:
- 头面部、耳部、手部、足部、前臂、小腿等暴露部位,以及乳房、外阴、肛门等特殊区域。
二、皮肤护理要点
湿疹护理需从清洁保湿、避免刺激、饮食管理、心理调适、遵医嘱用药五方面综合干预,以缓解症状、减少复发。
- 清洁与保湿:
- 温和清洁:
- 使用温水洗澡,避免碱性肥皂或清洁剂,选择无刺激的医学护肤品(如含尿囊素、甘油的保湿剂)。
- 清洁后轻轻拍干皮肤,避免摩擦。
- 强化保湿:
- 清洁后立即涂抹保湿霜或乳液,锁住水分,减少干燥和瘙痒。
- 推荐使用白凡士林、尿素软膏或维生素E乳,形成保护膜并抗炎抗菌。
- 避免刺激因素:
- 衣物选择:
- 穿宽松、柔软、透气的棉质衣物,避免紧身或不透气材质(如化纤)。
- 新衣物需下水烫洗,清除细菌或螨虫。
- 环境控制:
- 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(温度18-22℃,湿度40-60%),定期通风,减少尘螨、花粉等过敏原。
- 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学物品(如强碱性洗衣粉、香水)。
- 饮食管理:
- 规避过敏原:
- 避免食用辛辣、海鲜、芒果等易致敏食物,中重度患者需排查特定过敏原(如牛奶、鸡蛋)。
- 增强免疫力:
-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(如绿叶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),促进皮肤修复。
- 心理调适:
- 湿疹反复发作易引发焦虑、抑郁情绪,而情绪波动又会加重症状。
- 建议通过冥想、瑜伽、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,保持愉悦状态,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。
- 遵医嘱用药:
- 外用药物:
- 糖皮质激素软膏(如糠酸莫米松)用于急性期抗炎,免疫调节剂(如他克莫司)用于慢性期维持治疗。
- 避免滥用或误用药物,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剂量和频率。
- 口服药物:
- 抗组胺药(如左西替利嗪)缓解瘙痒,免疫抑制剂(如环孢素)用于严重病例。
- 定期复诊:
- 湿疹需长期间歇性治疗,患者应定期复诊,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。
三、特殊情况处理
- 渗出期护理:
- 避免水洗渗出部位,可用冷敷(冰袋或冷毛巾)缓解瘙痒和红肿。
- 无渗出部位可沐浴,但水温不宜过高,且不使用沐浴露。
- 继发感染:
- 若出现脓疱、脓痂或发热,需及时就医,使用抗生素(如莫匹罗星)控制感染。
湿疹的发病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、免疫失衡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,其护理需以保护屏障、减少刺激、管理情绪、规范治疗为核心。通过科学护理,可显著降低复发率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继发感染,务必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