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钠潴留与血容量增加:
高盐饮食导致钠离子在体内积累,吸引并保留水分,增加血容量,使心脏需更用力泵血,从而升高血压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,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达10.5克,显著增加高血压风险。
肾素-血管紧张素-醛固酮系统(RAAS)激活:
高盐饮食会激活RAAS系统,导致血管收缩,进一步升高血压。长期高盐摄入会使慢性肾病风险增加30%,并加剧心血管疾病、骨质疏松等问题。
流行病学数据:
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蓄积:
高脂饮食(尤其是饱和脂肪和胆固醇)会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,长期摄入此类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,引发脂肪肝。高糖饮食(如含糖饮料)也会促进肝脏将糖分转化为脂肪,进一步加剧脂肪肝。
暴饮暴食与代谢紊乱:
暴饮暴食会使肝脏在短时间内承受大量食物消化和代谢工作,导致脂肪合成超过代谢能力,从而引起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。此外,酗酒、运动不足、药物影响及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脂肪肝。
流行病学数据:
精准控盐工具:
使用限盐勺、控油壶精准把控每日盐摄入量(≤5克)。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含盐调味品(如酱油、蚝油、鸡精等)。
烹饪技巧:
标签识别:
购买包装食品时,查看营养成分表,选择低钠(每100克钠≤120毫克)、低脂(固体脂肪≤3克/100克)产品。
脂肪摄入量控制:
脂肪摄入量以占总能量20%-25%为宜,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应尽可能减少每日脂肪摄入总量。例如,成年人每日能量摄入1800-2000kcal,相当于全天各种食物来源的脂肪摄入量在40-55克之间,每日烹调油应不超过25克。
选择健康脂肪:
烹饪方式调整:
选择少油烹饪方式,如蒸、煮,减少油炸、油煎。使用空气炸锅、不粘锅替代传统油炸方式。
膳食纤维摄入:
推荐每日膳食中包含25-40克膳食纤维(其中7-13克水溶性膳食纤维),多食新鲜蔬菜(每日500克,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)和水果(每日200-350克)。适量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,如全谷物、杂豆类。
食物多样化:
食物每天应不少于12种,每周不少于25种。在控制总能量及脂肪的基础上,选择食物多样的平衡膳食模式。
控糖:
培养清淡口味,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,同时控制糖的摄入量。避免将菜肴做成甜咸口,以降低高糖高盐的危害。
戒烟限酒:
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,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。提倡限制饮酒,尤其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者,酒精会进一步升高甘油三酯水平。
因人制宜:
根据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生活习惯、职业等不同特点,辨别不同证型,给予个性化食养方案。例如,老年人应注重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,预防肌肉流失和跌倒风险。
因时制宜:
针对不同季节的特点,食养有不同的要求。如春季以养肝为主,可适当食用鸭肉、鱼类、兔肉等;夏季以清热为主,可适当食用绿豆、豆腐等时令蔬果。
北方地区:
建议多食新鲜蔬果、鱼虾类、奶类、豆类,控制油、盐摄入量,减少腌制蔬菜的摄入。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、化痰的食药物质,如橘皮、薏苡仁等。
南方地区:
建议适量增加粗粮摄入,如紫薯、玉米等,控制油、盐摄入量。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化痰、益气健脾作用的食药物质,如人参、白扁豆等。
使用低钠盐:
肾功能正常者,可使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,以降低高钠对健康的影响。但习惯普通盐的人群,突然换成低钠盐可能会因感觉咸味不足而增加用盐量,因此建议先适应减盐饮食后,再更换为低钠盐。
减盐循环法:
减盐可以采用“正常-低盐-无盐餐”循环的方式,逐步适应淡口味。例如,周末安排一天“无盐餐”,周一到周三自带低盐餐或吃外卖时用水涮减盐,周四周五正常吃饭。
增加运动量:
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运动,如快走、跑步、游泳等。国家体育总局建议“碎片化运动”,上下班步行、办公室拉伸等短时活动也能帮助燃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