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指标的正常范围与临界值
1. 空腹血糖(FPG)
- 正常范围:3.9~6.1 mmol/L
- 临界值与诊断意义:
- 5.6~6.9 mmol/L:空腹血糖受损(IFG),糖尿病前期标志。
- ≥7.0 mmol/L(非同日2次):诊断糖尿病(需结合其他指标)。
2. 餐后2小时血糖(2hPG)
- 正常范围:<7.8 mmol/L
- 临界值与诊断意义:
- 7.8~11.0 mmol/L:糖耐量异常(IGT),糖尿病前期标志。
- ≥11.1 mmol/L:诊断糖尿病(需结合其他指标)。
3. 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
- 正常范围:4.0%~6.0%
- 临界值与诊断意义:
- 5.7%~6.4%:糖尿病前期(需结合血糖检测)。
- ≥6.5%:诊断糖尿病(需非同日2次检测)。
二、指标间的关联与临床意义
1. 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关系
- 互补性:
- 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,餐后血糖反映进食后胰岛素调节能力。
- 约30%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,但餐后血糖升高(隐匿性糖尿病)。
- 波动模式:
- 空腹高+餐后高: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(如1型糖尿病)。
- 空腹正常+餐后高:胰岛素抵抗为主(如2型糖尿病早期)。
2. 糖化血红蛋白的核心地位
- 时间维度:反映过去2~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,弥补单次血糖检测的偶然性。
- 临床目标:
- 一般糖尿病患者:<7.0%(需个体化调整)。
- 老年/合并症患者:可放宽至<8.0%~8.5%。
- 局限性:无法反映血糖波动幅度(如低血糖风险)。
3. 动态血糖监测(CGM)的补充价值
- 关键指标:
- 血糖波动幅度(SD):正常<1.4 mmol/L,>2.0 mmol/L提示波动过大。
-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(TIR):理想状态为>70%的时间处于3.9~10.0 mmol/L。
- 适用场景:
三、特殊人群的血糖管理目标
1. 糖尿病患者
人群 |
空腹血糖(mmol/L) |
餐后2小时血糖(mmol/L) |
HbA1c(%) |
一般患者 |
4.4~7.0 |
<10.0 |
<7.0 |
老年/合并症患者 |
6.0~8.0 |
<12.0 |
<8.0~8.5 |
妊娠糖尿病 |
3.3~5.3 |
<6.7 |
<5.5~6.0 |
2. 糖尿病前期人群
- 干预目标:
- 空腹血糖<5.6 mmol/L,餐后血糖<7.8 mmol/L,HbA1c<5.7%。
- 干预措施:
- 生活方式干预(如减重5%~10%、低GI饮食、每周150分钟运动)。
- 药物干预(如二甲双胍用于肥胖合并糖耐量异常者)。
3. 其他特殊人群
- 儿童与青少年:
- 空腹血糖<5.6 mmol/L,餐后血糖<7.8 mmol/L,HbA1c<5.7%。
- 住院患者:
- 空腹血糖4.4~6.1 mmol/L,餐后血糖<10.0 mmol/L,HbA1c<7.0%。
四、血糖波动的危害与管理策略
1. 血糖波动过大的危害
- 急性并发症:
- 高血糖:糖尿病酮症酸中毒(DKA)、高渗性昏迷(HHS)。
- 低血糖:意识障碍、抽搐,甚至死亡(尤其夜间低血糖)。
- 慢性并发症:
- 血管损伤:加速动脉粥样硬化(冠心病、中风风险增加2~4倍)。
- 器官损害:视网膜病变、肾病、神经病变风险显著上升。
2. 管理策略
- 生活方式调整:
- 饮食:定时定量,低GI食物(如燕麦、全麦面包),避免精制糖。
- 运动:餐后1小时运动(如快走30分钟),降低餐后血糖峰值。
- 药物治疗:
- 胰岛素使用者:采用“基础-餐时”方案(如甘精胰岛素+门冬胰岛素)。
- 口服药患者:优先选择减少血糖波动的药物(如DPP-4抑制剂、SGLT-2抑制剂)。
- 监测技术:
- 动态血糖监测(CGM)可实时预警高低血糖,减少并发症风险。
五、常见误区澄清
1. 误区1:“空腹血糖正常=无糖尿病”
- 真相:约30%的糖尿病患者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,空腹血糖可能正常。
2. 误区2:“HbA1c正常=血糖控制良好”
- 真相:HbA1c正常但血糖波动大(如频繁低血糖)仍会增加并发症风险。
3. 误区3:“血糖控制越严格越好”
- 真相:过度严格控糖(如HbA1c<6.0%)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,尤其老年患者。
六、结论
空腹血糖、餐后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管理的“三驾马车”,需综合评估。2025年指南强调个体化目标,结合动态血糖监测技术,实现“安全达标”。公众需定期检测,关注血糖波动,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,以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