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原则:临时固定,避免二次损伤
骨折急救中,夹板固定的目的是限制肢体活动,防止骨折端移位损伤血管、神经或内脏。正确操作可显著降低后续治疗难度及并发症风险。
二、分步骤操作指南
步骤1:评估伤情与环境安全
- 操作:
- 检查伤者意识、呼吸及循环(如大出血需优先止血)。
- 确认骨折部位及是否为开放性骨折(伤口渗血、骨端外露)。
- 移除周围危险物(如碎玻璃、尖锐物品),避免二次伤害。
- 禁忌:
- 开放性骨折禁止按压或冲洗伤口,避免加重污染。
- 怀疑脊椎骨折时,禁止移动伤者,需立即拨打120。
步骤2:准备夹板与衬垫材料
- 夹板选择:
- 优先使用木质、塑料或金属夹板(长度需覆盖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)。
- 替代方案:折叠的杂志、硬纸板、树枝或卷起的毛巾。
- 衬垫材料:
- 棉花、软布或折叠的三角巾,用于夹板与皮肤之间,防止摩擦损伤。
- 关键部位:骨突处(如手腕、脚踝)需加厚衬垫。
步骤3:正确放置夹板
- 上肢骨折(如前臂):
- 夹板长度从肘部延伸至手掌,固定腕关节及肘关节。
- 示例:前臂中段骨折,夹板需覆盖肘关节至掌指关节。
- 下肢骨折(如小腿):
- 夹板长度从膝关节延伸至脚踝,固定膝关节及踝关节。
- 示例:胫骨骨折,夹板需覆盖膝关节至足底。
- 特殊部位:
- 锁骨骨折:用“8”字绷带固定肩部及胸部。
- 手指骨折:相邻健康手指作为夹板,用胶布固定。
步骤4:固定夹板并检查松紧度
- 操作:
- 用绷带或三角巾将夹板固定在肢体两侧,先固定远端再固定近端。
- 缠绕绷带时保持均匀压力,每圈重叠1/2宽度,末端打结。
- 松紧度标准:
- 以能插入1-2根手指为宜,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。
- 检查指标:
- 远端皮肤颜色(红润)、温度(温暖)。
-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(按压指甲后2秒内恢复)。
- 伤者无麻木、刺痛感。
步骤5:观察与后续处理
- 记录信息:
- 记录固定时间、伤者反应及骨折部位外观(如畸形、肿胀)。
- 及时就医:
- 完成临时固定后,立即送医进行X线检查及专业复位。
- 紧急情况:若出现以下情况,需立即拨打120:
- 伤肢末端苍白、发凉或无脉搏。
- 伤口持续渗血(加压后仍不止)。
- 伤者意识模糊或呼吸困难。
三、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案
错误类型 |
后果 |
解决方案 |
夹板过短(未覆盖关节) |
固定不牢,骨折端仍可活动,可能损伤血管神经 |
夹板长度需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(如前臂骨折需覆盖肘、腕关节) |
绷带缠绕过紧 |
阻碍血液循环,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|
固定后每15分钟检查一次远端循环,松解绷带至可插入1-2根手指 |
开放性骨折未保护伤口 |
细菌侵入引发感染,可能发展为骨髓炎 |
无需冲洗伤口,用无菌敷料覆盖后固定夹板,避免按压骨端 |
随意移动怀疑脊椎骨折者 |
脊髓损伤加重,可能导致永久性瘫痪 |
保持伤者原位,拨打120等待专业救援 |
四、特殊场景处理方案
1. 开放性骨折急救
- 操作:
- 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,避免骨端回纳(可能将细菌带入深层组织)。
- 夹板固定时避开伤口,仅对肢体远端加压止血。
- 禁忌:禁止将外露骨端推回伤口内。
2. 多处骨折急救
- 操作:
- 优先固定主要承重部位(如下肢股骨),再处理其他骨折。
- 使用长夹板或担架固定全身,避免搬运时二次损伤。
3. 儿童骨折急救
- 注意:
- 儿童骨骼韧性高但骨皮质薄,易出现“青枝骨折”(不完全断裂)。
- 夹板固定后需观察是否出现进行性肿胀(可能为隐性出血)。
五、权威指南支持
- 红十字会建议:夹板固定是骨折急救的首选方法,可降低80%的二次损伤风险。
- 《创伤急救指南》:夹板长度需覆盖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,固定后立即送医。
- 统计数据:正确夹板固定可使开放性骨折感染率从30%降至5%以下。
六、总结:急救口诀
“一评二垫三固定,四查循环五就医”
- 评:评估伤情,优先处理大出血或意识障碍。
- 垫:夹板与皮肤间加衬垫,保护骨突部位。
- 固:夹板覆盖上下关节,绷带固定松紧适度。
- 查:每15分钟检查远端循环及伤者反应。
- 医:立即送医进行专业评估与治疗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