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暑的分类与核心处理原则
中暑按严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、重症中暑(热射病),处理方式需针对性调整:
1. 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
- 症状:头晕、乏力、大量出汗、口渴、注意力不集中。
- 处理原则:
- 立即转移: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,解开衣扣,抬高下肢(促进血液回流)。
- 补充水分: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(如口服补液盐)或淡盐水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。
- 降温:用湿毛巾擦拭身体,或用电扇辅助散热,避免直接吹冷风。
2. 重症中暑(热射病)
- 症状:体温>40℃、无汗、意识模糊、抽搐甚至昏迷。
- 处理原则:
- 立即降温:用冰水浸泡毛巾包裹全身,或用冰袋置于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大动脉处。
- 紧急就医:拨打120,持续监测体温,直至降至38℃以下。
二、藿香正气水的适用场景与局限
1. 藿香正气水的成分与作用
- 成分:苍术、陈皮、厚朴、白芷等,具有解表化湿、理气和中功效。
- 适应症:适用于阴暑(如长时间在空调房后突然受热,出现头痛、腹胀、呕吐等症状)。
- 局限:中暑多为阳暑(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常),藿香正气水可能加重体液流失,甚至引发过敏反应。
2. 医生建议的替代方案
- 口服补液盐:补充电解质,预防脱水(如“口服补液盐Ⅲ”)。
- 淡盐水:每升水加0.5-1克盐,少量多次饮用。
- 运动饮料:如宝矿力水特,含适量糖分与电解质,但需避免高糖饮料。
三、中暑急救的5个关键步骤
1. 转移环境
- 操作:将患者移至阴凉处,避免阳光直射,保持空气流通。
- 注意:若患者意识不清,需保持侧卧位,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。
2.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
- 操作:
- 清醒者: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(每次≤200ml)。
- 昏迷者:禁止喂水,需静脉补液。
3. 快速降温
- 操作:
- 用湿毛巾擦拭全身,或用冰袋置于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。
- 条件允许时,用15-20℃温水浸泡毛巾包裹身体(避免冷水刺激引发寒战)。
4. 监测生命体征
- 操作:
- 每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,若持续>40℃,需立即就医。
- 观察意识状态、呼吸频率及脉搏,出现抽搐或昏迷时立即拨打120。
5. 及时就医指征
- 立即送医情况:
- 体温>40℃且持续不降。
- 意识模糊、抽搐或昏迷。
- 呕吐物带血或咖啡色(可能为应激性溃疡)。
- 孕妇、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中暑。
四、常见错误与科学依据
1. 错误做法:大量饮用冰水
- 危害:可能引发胃痉挛或低体温症,加重脱水。
- 科学依据: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中暑后应补充与体液渗透压相近的液体(如口服补液盐)。
2. 错误做法:酒精擦拭降温
- 危害: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,引发中毒。
- 科学依据:美国CDC明确禁止用酒精擦拭中暑患者。
3. 错误做法:盲目服用退烧药
- 危害:中暑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,退烧药(如布洛芬)无效且可能加重肝肾负担。
- 科学依据:《热射病防治专家共识》指出,物理降温是唯一有效的降温方式。
五、预防中暑的4个实用技巧
- 避开高温时段:尽量在10:00-16:00减少外出,必须外出时做好防晒(戴宽檐帽、穿浅色衣物)。
- 补充水分:每日饮水量≥1.5L,高温作业者需额外补充含盐饮料。
- 关注易感人群: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体温,避免单独外出。
- 准备急救包:包含口服补液盐、体温计、冰袋及急救手册,确保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