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误区1:完全不吃主食
错误认知:
认为主食(如米饭、面条)是升糖的“元凶”,为控制血糖选择完全不吃主食。
科学解释:
- 危害:主食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,长期不吃可能导致能量不足、低血糖、饥饿性酮症,甚至肌肉流失。
- 正确做法:
- 选择低GI主食(如燕麦、糙米、全麦面包),控制每餐摄入量(约1拳头大小)。
- 搭配蔬菜和蛋白质(如鸡蛋、豆腐),延缓糖分吸收。
二、误区2: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
错误认知:
“无糖食品”不含糖,多吃不会影响血糖。
科学解释:
- 真相:无糖食品(如无糖饼干、糕点)虽不含蔗糖,但可能含大量淀粉、麦芽糊精或油脂,升糖速度与普通食品无异。
- 正确做法:
- 查看配料表,选择低脂、高纤维的无糖食品。
- 控制摄入量,并计入每日总热量。
三、误区3:只吃素食,拒绝肉类
错误认知:
吃素能降血糖,肉类会加重病情。
科学解释:
- 危害:长期素食可能导致蛋白质不足,引发肌肉流失、免疫力下降,甚至加重胰岛素抵抗。
- 正确做法:
- 荤素搭配,优先选择鱼、鸡胸肉、豆类等优质蛋白。
- 烹饪方式以清蒸、凉拌为主,减少油脂摄入。
四、误区4:水果绝对不能吃
错误认知:
水果含糖量高,糖尿病患者需完全禁食。
科学解释:
- 真相:低GI水果(如草莓、苹果、樱桃)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,适量食用有益健康。
- 正确做法:
- 血糖控制稳定时(空腹<7mmol/L),在两餐间食用(约1拳头大小)。
- 避免高糖水果(如榴莲、荔枝),并减少主食摄入量。
五、误区5:忽视钠摄入(医生易忽略的点)
错误认知:
医生更关注血糖,饮食中盐的摄入无需严格控制。
科学解释:
- 危害: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,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(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是常人的2-4倍)。
- 医生忽略的原因:
- 临床指南多强调血糖控制,对饮食中的钠管理宣传不足。
- 患者常因关注“控糖”而忽视隐形盐(如酱油、加工食品)。
- 正确做法:
- 每日盐摄入量<5g(约1啤酒瓶盖),合并高血压者<3g。
- 避免腌制食品,用醋、柠檬汁替代部分调味料。
六、总结:科学饮食的核心原则
- 总量控制:每日总热量需根据体重、活动量调整,避免暴饮暴食。
- 均衡搭配:碳水化合物(50-60%)、蛋白质(15-20%)、脂肪(20-30%)合理分配。
- 低GI优先:选择全谷物、杂豆类,延缓血糖上升。
- 隐形盐警惕:减少加工食品,关注食品标签中的钠含量。
特别提醒:糖尿病管理需“饮食+运动+药物”三管齐下,切勿因单一措施而忽视整体控制。定期监测血糖,并与医生、营养师沟通,制定个性化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