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烫伤急救的核心原则:科学冷却,避免二次伤害
烫伤后,第一时间用流动冷水冲洗是关键,而非涂抹牙膏、酱油等民间偏方。以下是权威指南推荐的正确处理流程及常见错误解析:
二、权威指南推荐的急救步骤(冲、脱、泡、盖、送)
1. 冲:立即冷却降温
- 操作:
- 用流动的常温自来水冲洗烫伤部位15-30分钟,或浸泡在冷水中,直至疼痛明显缓解。
- 避免:使用冰块或冰水,可能加重组织损伤;勿直接将水柱对准创面,防止压力过大。
- 科学依据:
- 美国烧伤协会指出,冷却可减轻疼痛、减少组织损伤,降低后续感染风险。
- 低温(12°C左右)的生理盐水浸润纱布外敷效果更佳,但家用冷水已足够。
2. 脱:轻柔去除衣物
- 操作:
- 冲洗后轻轻脱去衣物,若衣物与皮肤粘连,用剪刀剪开衣物,保留粘连部分,避免强行撕扯。
- 注意:
3. 泡:持续冷却(可选)
- 操作:
- 若疼痛持续,可将烫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10-15分钟,但需注意水温,避免体温过低。
4. 盖:无菌覆盖保护
- 操作:
- 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轻轻覆盖创面,避免使用塑料袋、保鲜膜等可能粘附的材料。
- 特殊情况:
- 若需就医,可用保鲜膜临时覆盖,但需确保不粘附伤口。
5. 送:及时就医指征
- 立即就医情况:
- 三度烫伤:皮肤焦黑、无感觉,需专业处理。
- 大面积烫伤:超过10%体表面积(约相当于一只手臂)。
- 特殊部位:面部、关节、手、足或生殖器烫伤。
- 感染迹象:创面红肿、渗液、发热或异味。
- 儿童/老人:因易引发并发症,需优先就医。
三、常见错误急救方法及危害
1. 涂牙膏
- 危害:
- 阻碍散热:牙膏中的增稠剂形成屏障,阻止热量散发,加重深层损伤。
- 感染风险:牙膏含防腐剂、香料等成分,可能刺激创面,引发过敏或感染。
- 干扰诊断:覆盖创面影响医生评估烫伤深度,延误治疗。
2. 涂酱油/醋
- 危害:
- 微生物滋生:酱油非无菌,含多种微生物,增加感染风险。
- 盐分刺激:高盐分刺激伤口,加剧疼痛并延缓愈合。
- 掩盖病情:深色液体掩盖创面真实情况,影响医生判断。
3. 冰敷或冰块直接接触
- 危害:
- 冻伤风险:冰块温度过低,导致血管收缩,加重组织缺血坏死。
- 疼痛加剧:低温刺激神经末梢,可能加重疼痛。
4. 自行刺破水疱
- 危害:
- 感染风险:水疱皮是天然保护层,刺破后细菌易侵入,引发感染。
- 愈合延迟:破坏水疱可能延长愈合时间,增加瘢痕风险。
5. 涂抹香油、芦荟等偏方
- 危害:
- 无效且有害:非专业药物无治疗作用,可能引发过敏或感染。
- 延误治疗:依赖偏方导致错过最佳处理时间。
四、不同烫伤程度的处理差异
1. 一度烫伤(红斑性)
- 特征:皮肤发红、肿胀,无水疱,疼痛明显。
- 处理:
- 冷水冲洗后,涂抹无菌凡士林或烧伤膏,保持创面清洁。
- 无需包扎,避免摩擦。
2. 二度烫伤(水疱性)
- 浅二度:
- 特征:大水疱,基底红润,疼痛剧烈。
- 处理:保留水疱皮,无菌纱布覆盖,避免刺破。
- 深二度:
- 特征:小水疱,基底苍白,疼痛较轻。
- 处理:需就医,可能需清除坏死组织,使用抗生素软膏。
3. 三度烫伤(焦痂性)
- 特征:皮肤焦黑、无感觉,可能涉及肌肉或骨骼。
- 处理:
- 立即拨打120,避免触碰创面。
- 保持患者平卧,监测生命体征。
五、特殊情况处理
1. 化学烫伤(如强酸、强碱)
- 操作:
- 立即用大量流动水冲洗30分钟以上,去除残留化学物质。
- 冲洗后就医,勿用中和剂(可能加重反应)。
2. 电烫伤
- 操作:
- 确保断电后再接触患者,检查心脏功能(如心跳骤停需立即CPR)。
- 电烫伤常伴随深层组织损伤,需紧急就医。
3. 儿童烫伤
- 注意:
- 儿童皮肤薄,烫伤易加深,需优先就医。
- 避免使用任何偏方,防止误食或误吸。
六、总结:烫伤急救口诀
“一冲二脱三覆盖,四送医院莫迟疑”
- 冲:冷水冲15-30分钟,降温止痛。
- 脱:轻脱衣物,保留粘连部分。
- 盖:无菌纱布覆盖,避免感染。
- 送:严重情况立即就医,勿信偏方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