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F值:主要衡量对UVB的防护能力,防止皮肤晒伤、发红、脱皮。
PA值:主要衡量对UVA的防护能力,防止皮肤晒黑、老化、产生皱纹。
它防什么? 防紫外线中的UVB。UVB能量强,能直达皮肤表皮层,是导致你即时晒伤、红肿、起水泡的罪魁祸首。
数字代表什么? SPF值代表的是延长你被晒伤所需时间的倍数。
计算公式:假设你的皮肤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,暴露在阳光下20分钟就会开始发红晒伤。
涂抹了 SPF30 的防晒霜后,理论上这个时间可以延长为 20分钟 × 30 = 600分钟
(10小时)。
误区与真相:
误区:SPF值越高,防护力越强。
真相:SPF值的防护能力并非线性递增。
SPF15 能阻挡约 93% 的UVB
SPF30 能阻挡约 97% 的UVB
SPF50 能阻挡约 98% 的UVB
可以看到,SPF50比SPF30的防护力只提高了1%,但产品可能会更油腻、厚重,增加皮肤负担。日常通勤SPF15-30已足够,长时间户外活动或高原地区才需要SPF50。
它防什么? 防紫外线中的UVA。UVA穿透力极强,能直达皮肤真皮层,是导致皮肤晒黑、失去弹性、产生皱纹、光老化的元凶。UVA的强度全年四季、阴天雨天都几乎不变,并能穿透玻璃。
“+”号代表什么? “+”号越多,表示防护UVA的能力越强。
PA+ : 有效防护,约延缓2-4倍晒黑时间
PA++ : 相当有效防护,约延缓4-8倍晒黑时间
PA+++ : 非常有效防护,约延缓8-16倍晒黑时间
PA++++ : 超高倍防护,约延缓16倍以上晒黑时间
其他标注方式:在一些欧美系的防晒产品上,你可能看不到PA值,而是看到:
“Broad Spectrum” (广谱防晒):表示该产品同时对UVA和UVB都有防护效果。
“UVA圈”:在一个圆圈里标有UVA字样,是欧盟的标准,表示其UVA防护能力至少达到标注SPF值的1/3。
场景 | 推荐SPF | 推荐PA | 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
日常室内、短时间通勤 | 15 - 30 | PA++ | 主要应对透过窗户的UVA和上下班路上的紫外线。 |
长时间户外活动(如逛街、公园游玩) | 30 - 50 | PA+++ | 需要更强的UVB防护和持久的UVA防护。 |
高强度暴晒(海边、登山、滑雪、军训) | 50+ | PA++++ | 紫外线极强,且有地面、水面反射,必须用最高级别防护。 |
敏感肌、痘痘肌 | 15 - 30 (物理防晒更佳) | PA++ ~ PA+++ | 选择成分简单、无油、无香精、无酒精的配方,减少刺激。 |
涂够量:防晒霜必须涂够量才能达到标签上标注的防护效果。脸部所需用量大约为一枚一元硬币大小。用量不足,防护能力会急剧下降。
提前涂:最好在出门前15-30分钟涂抹,让防晒霜有足够时间在皮肤表面形成均匀的保护膜。
要补涂:
任何防晒霜都会因出汗、出油、摩擦而失效。
常规情况下,每2小时补涂一次。
如果大量出汗或游泳后,应立即用毛巾擦干身体,然后补涂(即使产品标注“防水”,擦身动作也会擦掉防晒膜)。
全年无休:紫外线中的UVA全年存在,阴天也能穿透云层。防晒是每天都要做的功课,不仅仅是夏天的事。
综合防晒:防晒霜不是万能的。最有效的防晒方式是 “ABC原则”:
A (Avoid):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时段(上午10点-下午4点)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。
B (Block):遮挡。使用防晒伞、太阳帽、太阳镜、防晒衣等硬防晒装备。
C (Cream):防晒霜。在A和B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,用C来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