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6类人群必须做肠镜,癌症早筛新认知助你远离肠癌

2025-09-27 14:19:46      来源:百姓生活资讯

一、必须做肠镜的6类高危人群

  1. 有消化道症状者
    • 长期便秘、腹泻、腹痛、腹胀、腹部肿块,或排便习惯改变(如便秘与腹泻交替)、大便性状异常(如变细、带血或黏液)者,需通过肠镜明确病因。
  2. 有消化道出血史者
    • 出现黑便、呕血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者,需排除消化道肿瘤或溃疡等病变。
  3. 有肠道肿瘤家族史者
    • 直系亲属(如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姐妹)中有结直肠癌病史者,遗传风险显著升高,建议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。
  4. 有肠道息肉病史者
    • 曾发现腺瘤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综合征者,息肉可能恶变为癌,需定期复查肠镜。
  5. 年龄超过40岁者
    • 肠道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退化,肠息肉等病变概率增加,建议每5-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。
  6. 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者
    • 长期吸烟、饮酒、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、久坐不动、肥胖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,患肠癌风险较高。

二、癌症早筛新认知:科学干预,远离肠癌

  1. 肠镜是肠癌筛查的“金标准”
    • 肠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,发现息肉、溃疡或肿瘤,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,明确病变性质。对于发现的良性息肉,可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,预防肠癌发生。
  2. 其他筛查手段的补充作用
    • 粪便潜血试验:初步判断肠道是否存在出血性病变,但需注意饮食、消化道溃疡等因素可能导致假阳性。
    • 粪便DNA检测:通过检测粪便中脱落细胞的DNA,分析肠癌相关基因突变,适用于无法耐受肠镜者,但费用较高,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升。
    •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:如癌胚抗原、糖类抗原19-9等,但良性疾病或健康人也可能升高,通常作为辅助诊断手段。
  3. 高危人群需提前筛查
    • 有肠癌家族史、肠道疾病史、长期吸烟饮酒、高脂饮食或肥胖者,建议从30-40岁开始筛查,筛查频率可增加至每1-3年一次。
  4. 生活方式调整:预防肠癌的基础
    • 饮食:增加膳食纤维摄入(如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),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,控制脂肪摄入,选择健康油脂(如橄榄油、鱼油)。
    • 运动: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,搭配力量训练,增强肌肉量,提高基础代谢率。
    • 戒烟限酒: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中的乙醛均为致癌物质,可破坏肠道细胞DNA结构,增加肠癌风险。
    • 规律作息:保持每日7-8小时优质睡眠,避免长期熬夜导致身体机能下降。
  5. 关注身体异常信号
    • 出现便血、排便习惯改变、腹痛、腹部肿块、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症状时,切勿忽视,应及时就医检查,排除肠癌可能。
  6. 新技术助力早筛
    • 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:通过抽取10ml静脉血,检测肠癌相关基因突变,具有无创、敏感性强、特异性高的优势,适用于体检人群初筛,阳性者需进一步行肠镜检查。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体检报告中的结节多数不会癌变,但需结合结节特征、生长速度及高危因素综合判断 。以下从结节癌变风险及高发癌种早期信号两方面进行解读: 一、结节癌变风险:三类特征需警...
2025-09-27 14:20:46
一、三大核心诱因:现代生活方式的隐形推手 不良饮食习惯:高糖高脂的甜蜜陷阱 具体表现 :年轻人偏好甜饮料、快餐、零食等高糖高脂食物,频繁摄入导致血糖波动,长期引发...
2025-09-27 14:18:25
无症状高血压更危险,因其隐蔽性强,患者易忽视病情,导致血压失控,加速心、脑、肾等靶器官损害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,年轻人群因生活方式和疾病认知不足更需警惕这一隐...
2025-09-25 14:07:53
一、肠道传染病:严把病从口入关 病原体 :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、诺如病毒等通过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。 高发场景 :食用变质剩饭剩菜、生冷凉拌菜,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。 典...
2025-09-25 14:06:47
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健康头号杀手,其防治需从生活方式、基础疾病控制、特殊人群管理、心理调节四大维度构建防护网。以下策略结合权威医学指南与临床实践,助您科学预防、精...
2025-09-25 14:05: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