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中暑、腹泻等疾病,掌握科学防治方法可有效降低风险。以下从预防、症状识别、应急处理三方面梳理关键措施:
一、中暑防治:科学降温+及时补水
1. 预防措施
- 减少高温暴露:避开上午10时至下午4时高温时段外出,外出时戴宽檐帽、穿防晒衣,使用UPF50+防晒霜。
- 科学补水:每日饮水2000-2500毫升,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、绿豆汤或酸梅汤,避免含咖啡因或酒精饮料。
- 改善环境: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在26℃左右,定期开窗通风;无空调环境可用风扇、地面洒水辅助降温。
- 合理作息:保证7-8小时睡眠,利用午休缓解疲劳;选择清晨或傍晚运动,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冲凉。
2. 症状识别
- 轻度中暑:头晕、乏力、恶心、大量出汗、体温升高(≤38℃)。
- 重度中暑(热射病):体温>40℃、意识模糊、抽搐、昏迷,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。
3. 应急处理
- 快速降温: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松开衣物,用湿毛巾冷敷额头、颈部、腋窝;有条件者可浸泡在15-20℃水中降温。
- 补充液体:意识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含盐清凉饮料(如淡盐水),每次100-200毫升;呕吐或意识模糊者需就医静脉补液。
- 及时就医:若体温持续不降、出现抽搐或昏迷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转运途中持续降温。
二、腹泻防治:饮食卫生+合理用药
1. 预防措施
- 饮食卫生:
- 避免生食海鲜、肉类,食物彻底加热;生熟分开处理,切菜板、刀具区分使用。
- 不喝生水,饮用开水或瓶装水;定期清洗饮水机,避免瓜果未洗净直接食用。
- 个人卫生: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,避免用手摸口鼻。
- 环境卫生:保持厨房清洁,垃圾及时清理;餐具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。
- 腹部保暖:避免穿低腰裤或过短上衣,夜间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凉。
2. 症状识别
- 急性腹泻:每日排便>3次,粪便稀薄或呈水样,可能伴腹痛、呕吐、发热。
- 慢性腹泻:病程持续>2个月,可能由肠易激综合征、炎症性肠病等引起。
3. 应急处理
- 饮食调整:
- 急性期选择低脂、低纤维、易消化食物(如米粥、面条、蒸蛋),少量多餐减轻消化负担。
- 适当补充含钾食物(如香蕉、土豆)维持电解质平衡,避免辛辣刺激、生冷油腻食物。
- 合理用药:
- 细菌感染性腹泻: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、盐酸小檗碱片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。
- 病毒性腹泻:以对症治疗为主,可选用消旋卡多曲颗粒、口服补液盐散。
- 禁忌:切勿自行使用止泻药,尤其伴发热或血便时需立即就医。
- 及时就医:若腹泻持续>3天、伴高热(>39℃)、血便、严重脱水或意识模糊,需立即就诊。
三、特殊人群防护:精准干预降风险
- 老年人:
- 中暑风险高,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,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。
- 腹泻易引发脱水,需密切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,及时补液。
- 儿童:
- 中暑后优先物理降温,避免使用酒精擦浴。
- 腹泻需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,预防红臀(尿布疹)。
- 慢性病患者:
- 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中暑后可能加重病情,需严格遵医嘱用药。
- 腹泻期间暂停降糖药或降压药,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。
四、核心总结:防治结合,科学应对
- 中暑防治:以“降温+补水”为核心,轻度中暑可居家处理,重度需紧急就医。
- 腹泻防治:饮食卫生是关键,急性期调整饮食,合理用药,避免滥用抗生素。
- 特殊人群:需根据年龄、基础疾病制定个性化防护方案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