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暑的症状分级
中暑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级,其中重症中暑又细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。
- 先兆中暑
- 症状:口渴、多汗、头晕、乏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、耳鸣、眼花、恶心、心慌、四肢发麻等。
- 体温:正常或轻度升高(通常不超过37.5℃)。
- 特点:身体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大量出汗散热,导致体液和电解质轻微失衡,症状可逆,及时干预可缓解。
- 轻症中暑
- 症状:在先兆中暑基础上,体温升高至38℃以上,伴有皮肤灼热、面色潮红或苍白、大量出汗、血压下降、直立性头晕、脉搏细弱、心率加快等。
- 特点:热应激反应加剧,体液和电解质失衡进一步加重,需立即降温并补充水分。
- 重症中暑
- 热痉挛:
- 症状:肌肉痉挛(通常发生在四肢、腹部或咀嚼肌),伴有疼痛和收缩痛,患者可能无法活动。
- 原因:剧烈活动后大量出汗导致钠、氯、钾等电解质严重丢失,引发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。
- 热衰竭:
- 症状: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脸色苍白、皮肤湿冷、脉搏细数、血压下降,严重时可能晕厥或昏迷。
- 特点:体温可能正常或略有升高(低于40℃),多见于高气温、强热辐射环境。
- 热射病:
- 症状:高热(体温可达41℃或更高)、皮肤干热或潮湿、神志模糊、谵妄、昏迷、癫痫发作、呼吸困难等。
- 特点:死亡率较高,幸存者可能留下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,需紧急医疗干预。
二、急救处理方法
中暑急救需遵循“脱离高温环境、快速降温、补充水分与电解质、监测病情、及时就医”的原则,具体步骤如下:
- 脱离高温环境
- 立即转移:将患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(如树荫、建筑物阴影或空调房),避免阳光直射。
- 保持平卧:搬运过程中避免剧烈动作,保持患者平卧位,抬高下肢15-30厘米以促进血液回流。
- 搭建遮阳:若在户外无遮蔽物,可用衣物或伞具临时搭建遮阳区域。
- 快速降温
- 解开衣物:松开或脱去患者衣物,特别是紧身或厚重衣物,促进散热。
- 物理降温:
- 用冷水浸湿毛巾擦拭全身,重点敷于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。
- 体温超过38.5℃时,可用冰袋包裹毛巾冷敷上述部位,每10分钟更换部位防止冻伤。
- 条件允许时,可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入15-20℃水中(冷水浸泡法)。
- 使用风扇或扇风加速蒸发散热,但避免直接对着面部吹风。
- 注意事项:避免将患者直接放在冷地板上,防止体温骤降引发寒战。
-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
- 意识清醒者: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(如每500毫升水加1-2克食盐的淡盐水,或口服补液盐溶液),每小时补液量不超过1000毫升。
- 禁忌: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(可能引发胃肠痉挛),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(加重脱水)。
- 昏迷患者:禁止强行喂水,以防误吸引起窒息。
- 监测病情变化
- 观察症状:每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,记录呕吐物性状、排尿量及皮肤颜色变化。
- 重症表现:若患者出现抽搐、昏迷、血压下降、持续高热(体温>40℃)等,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。
- 记录信息:记录症状变化时间点,供医护人员参考。
- 及时就医
- 转运准备:在等待救护车期间,继续物理降温,保持患者侧卧位防止呕吐物窒息。
- 医疗干预:
- 医务人员可能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补充电解质,使用氯丙嗪注射液控制抽搐。
- 严重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,疑似热射病患者需收住重症监护室。
- 预防措施:家庭可备置口服补液盐、冰袋等应急物品,掌握基本急救技能。
三、预防建议
-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: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。
- 穿戴透气防晒衣物:户外活动时佩戴遮阳帽、使用防晒霜,穿着浅色透气衣物。
- 定时补充水分:每15-20分钟补充200毫升水分,适量增加西瓜、黄瓜等含水丰富的食物。
- 关注特殊人群:长期服药者需咨询医生药物是否增加中暑风险,高温作业者应定时到阴凉处休息。
- 家庭应急准备:备置人丹、十滴水等防暑药品,出现头晕、乏力等先兆症状时立即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