冻伤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,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的损伤,常见于手指、脚趾、耳廓、鼻尖等末梢部位。预防冻伤需从环境适应、防护装备、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入手,早期处理则需快速复温、避免二次损伤。以下是具体措施:
一、冻伤的预防措施
1. 环境适应与暴露控制
- 避免长时间暴露:在寒冷环境中停留时间不宜过长,尤其是气温低于-10℃且风力较大时,需每20-30分钟到温暖处休息,促进血液循环。
- 关注天气预警:冬季出行前查看天气预报,避免在极端低温、大风、雨雪天气下长时间户外活动。
- 逐步适应寒冷: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,先进行10-15分钟的低温适应训练(如短时间户外活动),帮助身体调节产热与散热平衡。
2. 防护装备选择
- 穿戴多层衣物:
- 内层:选择吸湿排汗的速干材质(如聚酯纤维),避免汗液滞留导致体温流失。
- 中层:使用抓绒或羽绒材质保暖,锁住空气层减少热量散失。
- 外层:穿防风防水外套,防止冷风和湿气侵入。
- 保护末梢部位:
- 手脚:佩戴防水保暖手套(优先选择触屏手套方便操作)、加厚羊毛袜或电加热袜,避免穿紧身鞋袜影响血液循环。
- 头面:戴能覆盖耳朵的毛线帽、围巾或面罩,鼻尖可涂抹凡士林防冻裂。
- 使用暖宝宝或化学加热包:在衣物内层(非直接接触皮肤)放置暖宝宝,为核心部位(如胸部、背部)提供持续热量。
3. 行为习惯调整
- 保持干燥: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、鞋袜,避免汗液蒸发加速体温流失。
- 避免饮酒与吸烟:酒精会扩张血管导致热量快速散失,尼古丁则收缩血管减少末梢血流量,均增加冻伤风险。
- 合理饮食:摄入高热量食物(如坚果、巧克力)和温热饮品(如热汤、姜茶),为身体提供额外能量产热。
- 定期活动:长时间静止时(如滑雪、钓鱼),每15-20分钟跺脚、搓手或原地跳跃,促进血液循环。
4. 特殊人群防护
- 儿童:减少户外停留时间,选择连体式防寒服,避免衣物缝隙漏风。
- 老年人:穿着宽松保暖衣物,避免衣物过紧压迫血管,夜间使用热水袋时需包裹毛巾防止烫伤。
- 慢性病患者: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查足部感觉,因神经病变可能无法及时感知冻伤;雷诺氏症患者需避免寒冷刺激引发血管痉挛。
二、冻伤的早期处理方法
1. 快速脱离寒冷环境
- 立即转移:将患者移至温暖、干燥的室内(温度20-25℃),避免使用火炉、电热毯等直接加热,防止局部过热导致组织坏死。
- 去除湿冷衣物:轻柔脱下冻伤部位的鞋袜、手套,若衣物与皮肤粘连,用剪刀剪开而非强行剥离。
2. 渐进式复温
- 核心原则:缓慢、均匀、持续复温,避免温度骤变加重损伤。
- 方法:
- 温水浸泡:将冻伤部位浸入37-40℃的温水中(可用肘部测试温度,感觉温暖但不烫),持续20-30分钟,直至皮肤恢复红润、柔软。
- 非冻伤部位辅助:若冻伤面积较大,可先用温暖衣物包裹非冻伤部位,减少热量流失。
- 禁忌:
- 禁止用雪搓、火烤、冷水浸泡或用力拍打冻伤部位。
- 禁止使用吹风机、暖风机等直接加热,防止表皮烫伤而深层组织仍冻结。
3. 缓解疼痛与肿胀
- 药物镇痛:复温后若疼痛明显,可口服非处方止痛药(如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),按说明书剂量使用。
- 抬高患肢:将冻伤的手指或脚趾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,减轻肿胀。
- 避免摩擦:复温后皮肤可能瘙痒,禁止抓挠,防止感染。
4. 保护损伤部位
- 清洁消毒:用无菌纱布轻轻擦干冻伤部位,避免使用酒精或碘伏刺激。
- 涂抹药膏:涂抹抗生素软膏(如莫匹罗星)或冻伤膏,预防感染并促进愈合。
- 无菌包扎:用干净、宽松的纱布或绷带包裹冻伤部位,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。
- 防止二次冻伤:复温后需持续保暖,避免再次暴露于寒冷环境。
5. 及时就医指征
-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医:
- 冻伤部位呈黑色、紫色或感觉丧失(可能已发生组织坏死)。
- 复温后出现水疱(尤其是血性水疱)、皮肤溃烂或异味。
- 伴随发热、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。
- 冻伤面积超过手掌大小或涉及关节、面部等重要部位。
- 医疗干预:医生可能进行清创、抗感染治疗,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坏死组织或植皮。
三、长期预防与康复
- 增强体质:通过规律锻炼提高耐寒能力,如冬季游泳、冷空气浴等(需循序渐进)。
- 定期检查:冻伤康复后,每3-6个月检查患处血液循环和感觉功能,防止复发。
- 心理支持:严重冻伤可能导致肢体残疾或外观改变,需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适应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