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现场急救:分秒必争的黄金流程
触电急救需遵循“先断电、再施救、后送医”原则,具体步骤如下:
- 切断电源
- 首要任务:立即关闭电源开关,或用干燥木棍、绝缘手套等不导电工具挑开电线,避免直接接触触电者或带电体。
- 关键原则:施救者必须确保自身安全,防止二次触电。
- 转移至安全区域
- 将触电者移至干燥、通风的平地,远离水源、金属物体等导电介质。
- 检查衣物是否潮湿,必要时更换干燥衣物,防止残余电流持续伤害。
- 评估生命体征
- 快速判断:轻拍双肩呼喊,观察是否有应答;触摸颈动脉判断搏动;观察胸部起伏判断呼吸。
- 分类处理:
- 神志清醒但心慌乏力:扶至清凉通风处休息,观察恢复情况。
- 有心跳但呼吸微弱/停止:立即进行人工呼吸(每30次胸外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)。
- 有呼吸但心跳微弱/停止:进行胸外按压(频率100-120次/分钟,深度5-6厘米)。
- 心跳呼吸均停止:持续心肺复苏(CPR)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。
- 及时送医治疗
- 无论触电程度轻重,均需尽快送医。医生会通过心电图、血液检测评估心肌损伤、电解质紊乱,对灼伤部位清创消毒,并预防迟发性并发症(如高钾血症、急性肾衰竭)。
二、安全防范: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
- 设备防护
- 绝缘工具:使用绝缘手套、绝缘鞋、绝缘垫等个人防护装备,阻断电流通过人体的路径。
- 漏电保护器:安装漏电保护装置,当漏电电流超过设定值(通常30mA)时自动切断电源。
- 接地与接零:将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地或接零,降低触电风险。
- 环境管理
- 干燥环境:避免在潮湿、多尘、高温或腐蚀性气体环境中操作电器,减少绝缘性能下降风险。
- 安全距离:保持人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(如10kV以下设备≥0.7米),避免直接接触或接近。
- 操作规范
- 禁止违规操作:不私自拆卸电器、不超负荷用电、不用导电物体插入插座。
- 定期检查维护:每月检查电线、插座、插头是否破损老化,及时更换损坏部件。
- 人员培训
- 专业培训:电气操作人员需接受安全培训,掌握触电急救技能(如CPR、AED使用)。
- 公众教育:普及安全用电知识,教育儿童远离电器,避免玩弄插座、电线。
- 特殊场景防护
- 雷雨天气:避免在户外使用电器,远离高压线、避雷针等设施;室内切断外接天线,不使用固定电话。
- 医疗场景:使用心电监护仪、起搏器时,确保设备接地良好,防止医源性电击。
三、触电后的长期关注
- 心理干预:触电者可能因事故产生恐惧、焦虑情绪,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。
- 健康监测:送医后需密切观察心电图、电解质指标,预防迟发性心肌损伤或肾衰竭。
- 安全复查:对事故现场进行安全复查,修复漏电隐患,更新老化设备,避免二次事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