睾丸自检是男性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,通过定期触诊可早期发现睾丸肿瘤、附睾炎、鞘膜积液等异常。以下是详细的触诊技巧与异常包块识别方法:
一、睾丸自检前的准备
- 时机选择:
- 最佳时间为沐浴后或睡前,此时阴囊皮肤松弛,触诊更清晰。
- 避免在剧烈运动后或情绪紧张时检查,以免因肌肉收缩影响触诊准确性。
- 环境准备:
- 确保光线充足,可借助镜子辅助观察阴囊外观。
- 保持双手清洁,修剪指甲以避免划伤皮肤。
- 心理准备:
二、睾丸自检的触诊技巧
1. 基本步骤
- 第一步:观察外观
- 站立或坐位,双手自然下垂,观察阴囊是否对称、皮肤有无红肿、溃疡或静脉曲张(如“蚯蚓状”血管)。
- 使用镜子检查阴囊背面及会阴部,注意是否有异常隆起或色素沉着。
- 第二步:触诊睾丸
- 手法:用拇指、食指和中指轻柔捏住睾丸,从一端缓慢滑动至另一端,感受睾丸表面是否光滑、质地是否均匀。
- 顺序:先检查左侧睾丸,再检查右侧睾丸,避免遗漏。
- 力度:以“刚好能感知睾丸结构”为宜,避免用力挤压导致疼痛或损伤。
- 第三步:检查附睾
- 附睾位于睾丸后上方,呈“蚕豆状”结构。用手指轻压附睾,感受是否有压痛或硬结。
- 正常附睾质地柔软,与睾丸分界清晰;若附睾肿大或触痛明显,可能提示附睾炎。
- 第四步:检查精索
- 精索位于睾丸上方,包含输精管、血管和神经。用手指从睾丸向上轻抚,检查精索是否增粗、有无结节或扭曲。
- 精索静脉曲张表现为精索内静脉扩张,触诊如“蚯蚓团块”,平卧时可能缩小或消失。
2. 触诊要点
- 温度感知:正常睾丸温度略低于体温,若触诊时感觉发热,可能提示炎症。
- 对称性:两侧睾丸大小、质地应基本一致,若一侧明显肿大或缩小,需警惕病变。
- 活动度:正常睾丸可轻微推动,若固定不动或与周围组织粘连,可能提示肿瘤或感染。
三、异常包块的识别
1. 睾丸肿瘤
- 表现:
- 无痛性睾丸肿大,质地坚硬如石,表面不平整,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。
- 可能伴随沉重感或下坠感,少数患者因肿瘤内出血导致急性疼痛。
- 风险因素:
- 隐睾症(睾丸未降至阴囊)、家族史、既往睾丸肿瘤病史。
- 处理:
- 立即就医,通过超声、肿瘤标志物(如AFP、HCG)和CT/MRI进一步诊断。
- 睾丸肿瘤早期治愈率高,但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(如根治性睾丸切除术)、放疗或化疗。
2. 附睾炎
- 表现:
- 附睾肿胀、触痛明显,可能伴随阴囊皮肤红肿、发热。
- 急性期可能放射至腹股沟或下腹部疼痛,慢性期附睾硬结形成。
- 诱因:
- 尿路感染、前列腺炎、性传播疾病(如淋病、衣原体感染)。
- 处理:
- 抗生素治疗(如头孢类、喹诺酮类),配合局部冷敷减轻疼痛。
- 慢性附睾炎需长期随访,避免反复发作导致不育。
3. 鞘膜积液
- 表现:
- 阴囊无痛性肿大,触诊柔软有波动感,透光试验阳性(灯光照射时呈透亮红色)。
- 交通性鞘膜积液在平卧时可缩小,站立后重新肿大。
- 分类:
- 睾丸鞘膜积液(包裹睾丸)、精索鞘膜积液(位于精索部位)、交通性鞘膜积液(与腹腔相通)。
- 处理:
- 少量积液可观察,大量积液或影响生活时需手术(如鞘膜翻转术)。
4. 精索静脉曲张
- 表现:
- 阴囊内“蚯蚓状”团块,平卧时缩小或消失,站立或用力时加重。
- 可能伴随阴囊坠胀感或疼痛,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睾丸萎缩。
- 分级:
- Ⅰ度:仅在屏气增加腹压时触及曲张静脉。
- Ⅱ度:平静状态下可触及曲张静脉,但不可见。
- Ⅲ度:曲张静脉如“蚯蚓团块”,明显可见。
- 处理:
- 轻度可穿弹力袜或阴囊托带缓解症状,中重度需手术(如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)。
四、自检后的注意事项
- 记录异常:
- 若发现包块、疼痛或外观改变,用手机拍照记录(注意保护隐私),并标注日期和症状。
- 及时就医:
- 睾丸异常可能涉及严重疾病,切勿自行用药或拖延治疗。
- 定期随访:
- 高风险人群(如隐睾症患者)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检查。
- 健康生活方式:
- 避免久坐、穿紧身裤,减少阴囊局部高温环境(如桑拿、热水浴)。
- 均衡饮食,控制体重,避免吸烟饮酒(可能影响睾丸功能)。
五、常见误区澄清
- 误区1:睾丸自检会损伤睾丸。
- 真相:轻柔触诊不会造成损伤,但需避免用力挤压或使用尖锐物品。
- 误区2:睾丸肿大一定是肿瘤。
- 真相:多数睾丸肿大由炎症或鞘膜积液引起,需通过超声鉴别。
- 误区3:年轻人不会得睾丸肿瘤。
- 真相:睾丸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15-35岁为高发期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