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腺癌自查是早期发现乳房异常的重要手段,通过规范的触诊方法和及时报告可提高早期诊断率。以下是乳房肿块触诊方法及报告时机的详细指南:
一、乳房肿块触诊方法
1. 触诊前准备
- 时间选择:月经结束后7-10天(此时乳房受激素影响最小,质地较软,便于发现异常)。
- 环境要求:温暖、私密、光线充足,可站立或平躺于床上,充分暴露胸部。
- 工具准备:无需特殊工具,但可准备小镜子辅助观察乳房外观变化。
2. 触诊步骤
(1)观察乳房外观
- 对镜自查:
- 双臂自然下垂,观察乳房大小、形状是否对称,皮肤有无凹陷、皱褶、红肿或橘皮样改变。
- 双手叉腰或上举,观察乳房动态变化(如抬高时是否出现凹陷)。
- 挤压乳头,观察是否有血性或脓性分泌物。
(2)触诊乳房
- 平躺触诊(更敏感):
- 仰卧,肩下垫枕头使胸部平坦,右手检查左乳,左手检查右乳。
- 手指并拢: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指腹(非指尖)按压乳房,避免抓捏(可能误将正常腺体当作肿块)。
- 按顺序触诊:
- 外上象限(乳房外侧上方,乳腺癌高发区)→ 外下象限 → 内下象限 → 内上象限 → 乳头及乳晕区。
- 触诊范围需覆盖整个乳房,包括腋窝和锁骨上窝(淋巴结区域)。
- 触诊力度:
- 浅层:轻压皮肤,感受表面肿块。
- 中层:中等力度按压,检查腺体层。
- 深层:重压至胸壁,检查深部组织。
- 站立触诊(辅助检查):
- 面对镜子,手臂下垂或上举,重复上述触诊步骤,利用重力作用使乳房下垂,便于发现深层肿块。
(3)触诊要点
- 肿块特征记录:
- 大小:用厘米描述(如“2cm×1.5cm”)。
- 形状:规则(圆形/椭圆形)或不规则(边缘模糊、分叶状)。
- 质地:硬(如额头)、中等(如鼻尖)或软(如嘴唇)。
- 活动度:固定(与周围组织粘连)或可移动(随手指推动滑动)。
- 疼痛:无痛性肿块更需警惕(乳腺癌常见表现)。
二、需立即报告的异常情况
若发现以下特征,需尽快就医(建议24小时内):
- 新发肿块:尤其是一侧乳房出现的无痛性、质地硬、边缘不规则的肿块。
- 皮肤改变:
- 橘皮样改变(皮肤像橘子皮一样凹凸不平)。
- 皮肤凹陷或皱褶(如酒窝征)。
- 红肿、溃疡或卫星结节(肿块周围出现小疙瘩)。
- 乳头异常:
- 乳头内陷(非先天性)。
- 血性或脓性分泌物(尤其单侧乳头)。
- 淋巴结肿大:腋窝或锁骨上窝触及无痛性、质硬、固定的淋巴结。
- 肿块快速增大:短期内(如1-2个月)体积明显增大。
三、报告时机与就医建议
- 首次发现异常:
- 无论是否疼痛,均需在24-48小时内就诊,避免延误诊断。
- 既往检查异常:
- 若曾发现乳房结节但未进一步检查,需定期复查(每3-6个月),若结节增大或特征改变,立即就医。
- 高危人群:
- 有乳腺癌家族史、BRCA基因突变、既往乳腺病史者,建议缩短自查间隔(每月1次),并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。
四、就医后检查流程
- 临床检查:医生触诊评估肿块性质,检查淋巴结情况。
- 影像学检查:
- 乳腺超声:无创、无辐射,适合年轻女性或致密型乳腺。
- 乳腺钼靶:检测钙化点,对微小病灶更敏感(40岁以上女性推荐)。
- MRI:对高危人群或钼靶/超声结果不明确时使用。
- 病理学检查:
- 细针穿刺活检:快速初步判断良恶性。
- 空心针穿刺活检:获取更多组织样本,确诊金标准。
- 手术切除活检:适用于疑似恶性肿瘤且需完整切除的情况。
五、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
- 误区1:乳房疼痛=乳腺癌(实际疼痛多由乳腺增生引起,乳腺癌常无痛)。
- 误区2:年轻女性不会患乳腺癌(任何年龄均可发病,30岁以下占比约5%)。
- 误区3:男性无需自查(男性乳腺癌占全部病例的1%,高危人群(如家族史)需警惕)。
- 注意事项:
- 自查不能替代专业筛查,建议结合乳腺超声/钼靶定期检查。
- 避免在月经前一周触诊(乳房充血肿胀,易误判)。
早期发现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! 规范自查+及时就医可显著提高生存率(Ⅰ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超90%)。若发现异常,请务必重视并尽快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