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原因是皮肤屏障功能退化和皮脂腺、汗腺分泌减少,导致皮肤干燥(医学上称为“干燥症”或“xerosis”)。因此,护理的关键在于 “减少破坏,加强保湿”。
建议:隔日1次或每周2-3次。
在冬季或干燥季节,甚至可以减少到每周2次。
说明:过于频繁的洗澡,尤其是使用清洁力强的产品,会洗掉皮肤表面本就稀少的皮脂膜,破坏皮肤屏障,导致水分流失加剧,越洗越干,越干越痒。
水温不宜过高:使用温水(37℃ - 40℃),感觉舒适即可。过热的水会强烈去除皮肤油脂,加重干燥和瘙痒。
时间不宜过长:将淋浴时间控制在5-10分钟以内,避免长时间泡澡。
选用温和的清洁产品:
放弃碱性强的普通肥皂、香皂。
选择 pH值中性或弱酸性(pH 5.5-7) 的、无皂基的、不含香精的沐浴露或沐浴油。
沐浴油是极佳的选择,它能在清洁的同时在皮肤上留下一层油脂,起到保湿作用。
避免用力搓擦:不要使用搓澡巾、硬毛刷等猛烈摩擦皮肤,以免造成肉眼看不见的微损伤。用手或柔软的棉质毛巾轻轻清洁即可。
拍干而非擦干:沐浴后,用柔软干净的毛巾轻轻拍干身体上的水分,切忌来回用力擦拭。关键:要在皮肤尚未完全干透、还微微湿润时(沐浴后3-5分钟内),立即涂抹保湿霜。
选择保湿霜的原则是:修复皮肤屏障 + 有效锁水。
寻找含有以下一类或几类成分的产品:
封闭剂: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油性薄膜,防止水分蒸发。如凡士林(矿脂)、矿物油、羊毛脂、硅油等。凡士林是公认最安全有效的封闭剂之一。
保湿剂:从空气或皮肤深层吸收水分,保持角质层湿润。如甘油、透明质酸(玻尿酸)、尿素、泛醇(维生素B5)、神经酰胺等。
特别注意:尿素和乳酸等成分不仅有保湿作用,还有轻微的软化角质、止痒功能,非常适合老年人。但如果皮肤有破损或非常敏感,初期使用可能会有刺痛感,可从低浓度开始。
皮肤屏障修复剂:模拟皮肤天然的皮脂膜成分,帮助修复屏障。如神经酰胺、胆固醇、游离脂肪酸等。
冬季/极度干燥:选择膏状(Ointment) 或霜状(Cream)。这类产品油分含量高,封闭性强,锁水效果最好,虽然肤感可能稍显油腻,但保湿力最强。
示例:凡士林晶冻、丝塔芙倍润保湿霜、Cetaphil Cream、CeraVe保湿霜。
春秋季/日常保养:选择乳液(Lotion)。质地较轻薄,易于涂抹,适合大面积使用,接受度高。
夏季:可选择清爽型的乳液。
避免含有酒精、香精、色素、薄荷醇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,这些成分可能会引发过敏或加重瘙痒。
沐浴:缩短时间,降低水温,选用温和沐浴露或沐浴油,轻柔清洗。
黄金三分钟:沐浴后3分钟内,在微湿的皮肤上立即涂抹足量保湿霜,锁住水分。
日常保湿:每天至少涂抹1-2次全身保湿霜,不只是在洗澡后。感觉干燥时可随时补涂,尤其是小腿、手臂、后背等容易干燥的部位。
环境加湿:在秋冬干燥季节,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%-60%,能有效减少皮肤水分流失。
衣物选择:穿着宽松、纯棉的衣物,避免羊毛、化纤等粗糙材质直接接触皮肤,减少摩擦刺激。
及时就医:如果通过调整沐浴和保湿习惯后,瘙痒仍然持续加剧,或者出现皮疹、抓痕、感染(如发红、发热、流脓)等情况,一定要及时去看皮肤科医生。这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干燥,可能需要药物(如外用激素药膏、抗组胺药等)介入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