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用于解除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技术,由美国医生亨利·海姆立克于1974年发明。其原理是通过腹部快速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,迫使气道内的异物排出,适用于因食物、玩具等异物堵塞呼吸道导致的窒息情况。
一、适用场景
- 成人或儿童(1岁以上)
- 突然无法说话、咳嗽或呼吸,出现窒息征象(如双手抓住颈部、面色青紫、表情痛苦)。
- 能听到气道异物阻塞的喘鸣声(高调“嘶嘶”声),或完全无声。
- 注意:若患者能咳嗽或说话,说明气道未完全阻塞,应鼓励其自行咳嗽排出异物,勿盲目干预。
- 婴儿(1岁以下)
- 特殊情况
- 孕妇或肥胖者:因腹部冲击可能受限,需调整手法(如胸部冲击)。
- 意识丧失者:若患者因窒息昏迷,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(CPR),并在每次按压后检查口腔异物。
二、操作方法(分人群)
1. 成人及儿童(1岁以上)
步骤:
- 确认窒息:询问患者“是否被噎住?”,若点头或无法回应,立即施救。
- 站位:施救者站在患者背后,双脚分开,前腿弓后腿直,保持稳定。
- 定位:
- 一手握拳,拳眼对准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(约剑突与肚脐中点)。
- 另一手包裹拳头,快速向上、向内冲击腹部,形成“J”形轨迹。
- 冲击频率:
- 持续快速冲击,每次间隔约1秒,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。
- 若患者昏迷:
- 立即平放患者,开始心肺复苏(CPR),每次按压后检查口腔异物。
关键要点:
- 冲击方向需向上、向内,避免水平或向下用力。
- 避免用手指挖取异物(可能推入更深)。
- 若患者为孕妇或肥胖者,改用胸部冲击法:
- 施救者双手环抱患者胸部,一手握拳置于胸骨中段,另一手包裹,快速向内冲击。
2. 婴儿(1岁以下)
步骤:
- 拍背法:
- 将婴儿面朝下,俯卧于施救者前臂(手臂贴大腿),头部低于躯干。
- 用掌根在婴儿两肩胛骨连线中点快速拍击5次。
- 压胸法:
- 若异物未排出,将婴儿转为仰卧位,头后仰。
- 施救者用两指(食指和中指)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按压5次,深度约4厘米。
- 交替进行:
- 重复拍背和压胸,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意识(此时需开始婴儿CPR)。
关键要点:
- 拍背和压胸需快速有力,但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肋骨骨折。
- 始终保持婴儿头部低于躯干,利用重力帮助异物排出。
三、操作注意事项
- 避免盲目干预:
- 若患者能咳嗽或说话,说明气道未完全阻塞,鼓励其自行咳嗽。
- 勿用手挖取异物(可能推入更深)。
- 力度控制:
- 成人冲击需足够有力(可类比“将患者提起”的力度),儿童力度适当减小。
- 持续观察:
- 操作后若异物排出,仍需检查口腔残留物,避免二次窒息。
- 若患者呼吸未恢复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开始CPR。
- 特殊人群调整:
- 孕妇/肥胖者:优先采用胸部冲击法。
- 独处时自救:可借助椅背或桌角,快速向上冲击腹部。
四、预防气道异物梗阻
- 儿童:
- 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喂食整颗坚果、葡萄、果冻等易噎食物。
- 玩具选择需符合年龄标准,避免小零件。
- 成人:
- 进食时避免大笑、说话或奔跑。
- 醉酒或意识不清者需侧卧,防止呕吐物误吸。
五、培训与练习建议
- 参加正规培训:
- 通过红十字会、医院或急救机构学习标准操作流程,使用模拟人练习。
- 家庭演练:
- 定期复训: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