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,自我检查结合定期医学筛查可显著提升检出率。以下是乳腺癌自我检查方法与定期筛查建议的详细指南:
一、乳腺癌自我检查方法
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乳房异常的重要手段,建议每月进行一次(月经结束后7-10天最佳,绝经女性可固定每月某一天)。具体步骤如下:
1. 视诊(观察乳房外观)
- 站立位:面对镜子,双臂自然下垂,观察乳房:
- 大小、形状是否对称;
- 皮肤有无凹陷、皱褶、红肿或橘皮样改变;
- 乳头是否内陷、偏移或分泌液体(血性、浆液性需警惕)。
- 动作辅助:
- 双手叉腰,收缩胸肌,再次观察乳房轮廓变化;
- 双手上举至头顶,观察乳房运动是否协调,有无局部牵拉或凹陷。
2. 触诊(触摸乳房组织)
- 体位:平躺于床上,肩下垫枕头使乳房平坦,或站立时手臂过头顶。
- 手法:
- 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并拢,用指腹(非指尖)轻压乳房,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画圈按摩;
- 范围:从乳头向外辐射至腋窝,覆盖整个乳房及腋窝淋巴结区域;
- 力度:分三档触摸:
- 轻压:感知皮肤下组织;
- 中压:探索乳腺组织;
- 重压:检查深部组织。
- 注意:
- 触摸是否有无痛性肿块(质地硬、边界不清、活动度差);
- 感觉乳房厚度是否均匀,有无局部增厚或凹陷。
3. 特殊情况检查
- 乳头溢液:轻挤乳头,观察是否有液体流出(单孔、血性溢液需立即就医)。
- 腋窝检查:用同样手法触摸腋窝淋巴结,检查是否有肿大或硬结。
4. 自我检查记录
- 记录乳房外观变化、肿块位置/大小/质地,便于后续对比。
- 若发现异常(如肿块、皮肤改变、乳头溢液),需及时就医,但自我检查不能替代医学筛查。
二、乳腺癌定期筛查建议
医学筛查可发现早期无症状乳腺癌,建议根据年龄和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:
1. 一般风险人群(无家族史、无遗传突变、无胸部放疗史)
- 20-39岁:
- 临床乳腺检查:每1-3年由医生进行触诊和视诊。
- 乳腺超声:可选做,尤其适用于致密型乳腺(亚洲女性常见)。
- 40-44岁:
- 乳腺X线钼靶:与医生讨论是否开始筛查(部分指南推荐每年一次)。
- 45-74岁:
- 乳腺X线钼靶:每年一次(金标准,可降低20%-40%乳腺癌死亡率)。
- 乳腺超声:作为钼靶补充,尤其适用于钼靶难以诊断的致密型乳腺。
- 75岁以上:
2. 高危人群(满足以下任一条件)
- 直系亲属(母、姐、女)有乳腺癌或卵巢癌病史;
- 携带BRCA1/2基因突变;
-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、小叶原位癌;
- 胸部接受过放疗(如霍奇金淋巴瘤治疗)。
筛查建议:
- 25-30岁起:每年1次乳腺MRI(敏感度高,适合年轻致密乳腺)或联合钼靶;
- 若无法进行MRI:每年1次钼靶+每6-12个月1次乳腺超声;
- 基因突变携带者:可考虑预防性手术(如乳腺切除)。
3. 筛查方法对比
三、筛查注意事项
- 避开生理期:月经前乳房充血可能影响检查结果,建议月经结束后7-10天筛查。
- 穿着便利:筛查时避免穿连衣裙,方便暴露上半身。
- 携带既往资料:如既往钼靶片、超声报告,便于医生对比。
- 心理准备:钼靶需压迫乳房(短暂不适),MRI需注射造影剂(过敏风险)。
- 结果解读:
- BI-RADS分类:
- 0类:需进一步检查;
- 1-2类:正常或良性病变;
- 3类:可能良性(建议6个月复查);
- 4-5类:高度怀疑恶性(需活检);
- 6类:已确诊乳腺癌。
四、生活方式与预防
- 控制体重:肥胖(BMI≥30)增加绝经后乳腺癌风险。
- 规律运动: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)可降低风险。
- 限制饮酒:每日饮酒≥1杯增加风险(酒精代谢产物损伤DNA)。
- 母乳喂养:哺乳≥12个月可降低风险(调节激素水平)。
- 避免激素替代治疗:长期使用雌激素+孕激素增加风险(需严格评估利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