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剂量计算方法
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年龄、体重或体表面积精准计算,避免成人剂量减半的粗放式估算。常用方法包括:
- 年龄计算法
- 公式:
- 1岁以下:成人剂量×0.01×(月龄+3)
- 1岁以上:成人剂量×0.05×(年龄+2)
- 适用场景:药品说明书未明确儿童剂量时,可作为初步估算参考。
- 局限性:未考虑个体体重差异,年幼儿童剂量可能偏低,年长儿童可能偏高,需结合其他方法调整。
- 体重计算法
- 公式:
- 儿童剂量=成人剂量×儿童体重(kg)/成人体重(通常按50-60kg计算)
- 或直接使用说明书标注的“每公斤体重用量”×儿童体重。
- 示例:某药成人剂量为300mg/日,儿童体重20kg,则剂量为300×20/60=100mg/日。
- 优势:计算简便,应用广泛,尤其适用于体重与年龄匹配的儿童。
- 注意:需定期监测体重变化,及时调整剂量。
- 体表面积计算法
- 公式:
- 体重≤30kg:体表面积(m²)=体重(kg)×0.035+0.1
- 体重>30kg:每增加5kg,体表面积增加0.1m²
- 儿童剂量=成人剂量×儿童体表面积/1.73(成人平均体表面积)
- 优势:科学性最强,适用于各年龄段儿童及成人,尤其抗肿瘤药物等需精准给药的场景。
- 局限性:计算复杂,需测量身高体重,家长操作难度较大。
- 《中国药典》折算表
- 参考标准:
- 初生至1个月:成人剂量1/18~1/14
- 1个月至6个月:1/14~1/7
- 6个月至1岁:1/7~1/5
- 1岁至2岁:1/5~1/4
- 2岁至4岁:1/4~1/3
- 4岁至6岁:1/3~2/5
- 6岁至9岁:2/5~1/2
- 9岁至14岁:1/2~2/3
- 适用场景:快速估算,但需结合临床实际调整。
二、特殊要求
- 剂型选择
- 优先儿童专用剂型:如口服液、颗粒剂、栓剂,避免吞咽困难或呛咳。
- 片剂处理:
- 普通片剂可碾碎(需确认说明书允许),但缓释片、肠溶片破坏结构会影响药效,甚至引发中毒。
- 糖衣片碾碎后口感差,儿童接受度低,不建议掰开服用。
- 特殊剂型:分散片可溶于水,泡腾片需完全溶解后服用,咀嚼片口感较好,适合各年龄段儿童。
- 用药时间与方式
- 餐前/餐后:胃刺激性药物(如抗生素)需饭后服用,胃黏膜保护药(如蒙脱石散)需餐前服用。
- 固定间隔:抗生素需每6-8小时固定时间服用,以维持血药浓度;退烧药按需间隔4-6小时使用。
- 吸入剂使用:哮喘患儿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(如布地奈德)时,需配合储雾罐,确保药物直达肺部。
- 不良反应监测
- 常见反应:皮疹、呕吐、嗜睡、腹泻等,立即停药并就医。
- 长期用药:定期监测肝肾功能(如血常规、尿常规),记录异常症状(如尿液颜色变化、食欲减退)。
- 药物相互作用:中成药与西药联用需间隔2小时,避免复方制剂重复用药(如感冒药含对乙酰氨基酚,联用其他退烧药易超量)。
- 饮食与生活管理
- 服药期间饮食:
- 避免与牛奶、果汁同服(如铁剂与牛奶同服会降低吸收率)。
- 清淡饮食,减少辛辣、油腻食物刺激胃肠道。
- 生活护理:
- 保暖防寒,预防感冒。
- 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合成,预防佝偻病。
- 家长需熟悉药品特性,与医护人员建立沟通渠道,紧急情况下可在线咨询审核用药。
- “四不原则”
- 不自行调整剂量:过量可能导致中毒,不足影响疗效。
- 不滥用抗生素:仅限细菌性感染,病毒性感染无需使用。
- 不混用药物:不同药物可能相互作用,增加毒性或降低效果。
- 不轻信偏方:避免使用未经临床验证的“秘方”,防止延误病情。
三、家长实操建议
- 使用专用量具:如滴管、量杯,避免普通勺子估算导致剂量偏差。
- 建立用药记录:记录用药时间、剂量、不良反应,便于医生评估风险。
- 药物存放安全:远离儿童接触范围,避免阳光直射或潮湿环境(如浴室)。
- 就医时主动告知:包括保健品、中药使用史,便于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