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出血(鼻衄)是常见症状,多因鼻腔黏膜干燥、外伤、炎症或全身性疾病引发。正确止血可避免失血过多或并发症,预防措施则能降低复发风险。以下是具体方法:
一、鼻出血的正确止血方法
1. 保持冷静,采取正确姿势
- 坐姿:身体微微前倾,避免仰头(仰头可能导致血液流入咽喉,引发呛咳、呕吐甚至窒息)。
- 张口呼吸:用嘴呼吸,减少鼻腔压力,避免吞咽血液刺激胃部。
2. 局部压迫止血
- 捏鼻法:
-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(鼻梁下方柔软处),向鼻骨方向按压,持续10-15分钟(期间勿松开检查是否止血)。
- 适用于前鼻腔出血(占90%以上),通过压迫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(Little区)止血。
- 冷敷辅助:
-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头、鼻梁或颈部两侧(颈动脉搏动处),通过血管收缩减少出血。
- 冷敷时间5-10分钟,可与捏鼻法同时进行。
3. 鼻腔填塞(适用于压迫无效时)
- 材料选择:
- 医用棉球/纱布:折叠成条状,表面涂抹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(如红霉素眼膏)增加润滑,防止粘连黏膜。
- 卫生纸/棉花:仅作为临时替代,需确保柔软无碎屑,避免残留鼻腔。
- 操作步骤:
- 坐直身体,头微微前倾,用镊子将填塞物轻轻送入出血侧鼻腔,尽量深入但勿用力过猛。
- 填塞后继续捏鼻5分钟,观察是否止血。
- 若出血未止,需就医由专业医生处理(如使用膨胀海绵、水囊填塞)。
- 注意事项:
- 填塞物保留时间不超过24-48小时,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黏膜缺血坏死。
- 取出时用生理盐水湿润,缓慢旋转抽出,减少疼痛和二次出血。
4. 特殊情况处理
- 后鼻腔出血:
- 表现为血液从口咽部流出,或捏鼻后仍持续出血,需立即就医。
- 医生可能通过鼻内镜、电凝或血管结扎等方式止血。
- 频繁出血或大量失血:
- 若出血量超过200ml(如浸透多块纱布),或伴随头晕、面色苍白、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,需紧急拨打急救电话。
- 等待救援时,让患者平卧,抬高下肢15-30厘米,促进血液回流至大脑。
二、鼻出血的预防措施
1. 保持鼻腔湿润
- 环境加湿:
- 冬季使用加湿器(湿度保持在40%-60%),避免空气干燥导致黏膜脆性增加。
- 定期清洁加湿器,防止霉菌滋生。
- 鼻腔护理:
- 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(如鼻用喷雾或冲洗器),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。
- 睡前涂抹凡士林、薄荷油或专用鼻腔保湿膏,形成保护膜。
- 避免刺激:
- 减少挖鼻、用力擤鼻或拔鼻毛等行为,防止损伤黏膜。
- 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,避免双侧同时用力。
2. 控制基础疾病
- 高血压:
- 定期监测血压,遵医嘱服药,避免血压骤升导致鼻腔血管破裂。
- 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后,需静坐休息并测量血压。
- 鼻炎/鼻窦炎:
- 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远离过敏原(如花粉、尘螨),使用抗组胺药或鼻用激素控制炎症。
- 感染性鼻炎需及时抗生素治疗,防止黏膜糜烂。
- 血液疾病:
- 血友病、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需避免外伤,定期复查凝血功能。
-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、华法林等抗凝药者,需咨询医生调整剂量。
3. 调整生活习惯
- 饮食调理:
- 多吃富含维生素C、K的食物(如柑橘、菠菜、西兰花),增强血管弹性。
- 避免辛辣、过热食物刺激鼻腔黏膜。
- 戒烟限酒:
- 吸烟会损伤鼻腔黏膜纤毛功能,酒精则扩张血管增加出血风险。
- 运动防护:
- 从事接触性运动(如篮球、拳击)时佩戴护鼻面罩,减少鼻部外伤。
- 冬季户外运动可佩戴口罩,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。
4. 特殊人群预防
- 儿童:
- 纠正挑食习惯,保证营养均衡,预防维生素缺乏。
- 教导孩子勿将异物塞入鼻腔,家长需定期检查玩具小零件。
- 老年人:
- 血压波动大,需避免突然用力或情绪激动。
- 使用滴鼻液时选择温和配方,避免药物性鼻炎。
- 孕妇:
- 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鼻腔血管扩张,可用生理盐水喷雾缓解干燥。
- 避免使用含麻黄碱的滴鼻剂,防止影响胎儿。
三、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
- 仰头止血:可能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,尤其儿童需严格避免。
- 过早松开压迫:捏鼻不足10分钟易导致止血失败,需耐心坚持。
- 反复填塞:频繁填塞可能损伤黏膜,增加感染风险,需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。
- 忽视全身检查:若鼻出血频繁发作或伴随牙龈出血、皮肤瘀斑,需排查血液系统疾病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