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医院看病时,医生口中蹦出的“心肌缺血”“窦性心律不齐”“幽门螺杆菌阳性”等专业术语,常让患者一头雾水。若不敢追问,可能因误解病情耽误治疗;若频繁打断,又怕影响医生效率。其实,掌握以下4招沟通技巧,既能快速理解术语,又能高效与医生对话。
医学术语多由拉丁/希腊词根组成,拆解后往往能找到熟悉的概念。
方法1:词根翻译法
方法2:生活化类比
作用:通过熟悉的事物理解抽象概念,降低认知门槛。
遇到听不懂的术语,别犹豫,用“3W1H”(What/Why/How/When)快速追问。
示例对话:
患者:“医生,您说的‘高尿酸血症’是什么意思?”
What(是什么):“这是血液里尿酸太多,像水管里盐分结晶堵住了。”
Why(为什么):“可能和吃太多海鲜、喝酒,或肾脏排尿酸能力差有关。”
How(怎么办):“先控制饮食,少吃动物内脏、啤酒;如果还高,可能需要吃药。”
When(何时需注意):“如果脚关节突然红肿痛,可能是痛风发作,要立刻来。”
提问模板:
作用:通过结构化提问,避免遗漏关键信息,同时引导医生用通俗语言解释。
方法1:要求医生画图或比喻
方法2:利用医院资料或权威APP
作用:视觉化工具能直观呈现抽象概念,避免“脑补”错误。
听完解释后,用简单语言复述给医生,确认是否正确。
示例:
患者:“医生,我理解‘二型糖尿病’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,就像钥匙打不开锁,血糖降不下来,需要控制饮食和运动,对吗?”
医生:“完全正确!您还可以……”
复述技巧:
作用:通过反馈循环,确保信息准确传递,减少后续治疗风险。
优先问“现在最危险的是什么?”“需要立刻做什么?”
术语解释可简化(如“心梗”→“心脏血管堵了,要尽快疏通”)。
医学术语的本质是精准传递信息,但患者的理解力同样重要。学会这4招,不仅能打破“听不懂”的壁垒,还能让医患沟通从“单向告知”变为“双向协作”。记住:没有“愚蠢的问题”,只有未被澄清的误解。主动提问、复述确认,是对自己健康最大的负责。下次就诊时,不妨试试:“医生,这个词我不太懂,您能用更简单的话说说吗?”——你可能会发现,医生其实很愿意“说人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