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CBT治疗的核心原则与差异化策略
根据2025年《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》及国际认知行为治疗协会(ACT)的最新研究,CBT对神经性贪食(BED)和神经性厌食(AN)的干预需遵循以下原则:
维度 |
神经性贪食(BED) |
神经性厌食(AN) |
核心病理 |
暴食-补偿行为循环(如催吐、滥用泻药),对体型/体重的过度评价 |
极端节食导致低体重,对增重/变胖的病态恐惧,躯体功能严重受损 |
治疗目标 |
打破暴食循环,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|
恢复健康体重,纠正营养不良,重建对体重/体型的合理认知 |
关键技术 |
饮食日记、暴食触发因素识别、情绪调节训练 |
规律进食计划、体重监测、认知重构(如“健康>瘦”的信念强化) |
家庭角色 |
家庭支持暴食后不评判,协助记录饮食行为 |
家庭参与制定饮食计划,监督进食,避免对体重的过度关注 |
二、神经性贪食(BED)的CBT实操步骤
1. 初期阶段(第1-4周):建立规律进食模式
- 饮食管理:
- 定时定量:每日3餐+2次健康零食(如坚果、酸奶),避免长时间空腹。
- 慢食训练:每口食物咀嚼20-30次,延长进食时间至20分钟以上,增强饱腹感信号。
- 饮食日记:记录每餐内容、暴食触发情境(如情绪低落、社交压力)及后续补偿行为。
- 动机激发:
- 心理教育:解释暴食对胃肠功能(如胃排空延迟)、代谢(如胰岛素抵抗)的长期损害。
- 目标设定:与患者共同制定短期目标(如“本周减少1次暴食”),长期目标(如“3个月内BMI恢复至18.5以上”)。
2. 中期阶段(第5-12周):认知重构与情绪调节
- 认知干预:
- 挑战“全或无”思维:如“吃一口高热量食物=减肥失败”→“偶尔享受食物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”。
- 替代性解释:当暴食后出现“自控力差”的自我批判时,替换为“这是疾病的表现,而非个人失败”。
- 情绪管理:
- 正念饮食:在进食时专注食物的味道、口感,避免分心(如看电视、刷手机)。
- 情绪替代行为:暴食冲动出现时,采用深呼吸、散步或与朋友聊天替代。
3. 后期阶段(第13周起):巩固疗效与预防复发
- 暴露疗法:
- 逐级暴露:从低压力情境(如独自进食)开始,逐步增加至高压力情境(如参加聚餐)。
- 反应预防:在暴露过程中禁止采用补偿行为(如催吐),强化对暴食后果的耐受性。
- 家庭支持:
- 家庭会议:定期与家人讨论治疗进展,避免对饮食行为的过度监控或指责。
- 共同活动:参与烹饪课程、户外运动等,重建对食物和身体的积极关联。
三、神经性厌食(AN)的CBT实操步骤
1. 初期阶段(第1-4周):恢复营养与稳定体重
- 医学营养治疗:
- 个性化饮食计划:根据BMI制定每日热量目标(如BMI<15时,每日热量需达30kcal/kg)。
- 食物选择:优先高蛋白、高维生素食物(如鸡蛋、鱼肉、绿叶菜),逐步引入多样化食材。
- 行为干预:
- 每日称重:在治疗师监督下每周称重1次,绘制体重变化曲线,避免过度关注单日波动。
- 进食监督:家人协助确保每餐进食量,避免隐藏食物或偷偷运动。
2. 中期阶段(第5-12周):纠正对体重/体型的扭曲认知
- 认知重构:
- 证据检验:列举因过度节食导致的健康问题(如脱发、月经紊乱),对比健康体重的益处。
- 视角转换:将“瘦=成功”的信念替换为“健康=能力”,如“我能坚持治疗,说明我有强大的意志力”。
- 暴露与反应预防:
- 体型暴露: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身体,记录对体型的不满部位及情绪反应。
- 社交暴露:逐步恢复社交活动,从与1-2名信任的朋友见面开始,减少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度。
3. 后期阶段(第13周起):处理共病与长期管理
- 共病干预:
- 抑郁/焦虑:若伴随情绪问题,联合使用SSRIs类药物(如舍曲林)或正念疗法。
- 完美主义:通过“缺陷暴露”练习(如故意穿略宽松的衣服),减少对细节的过度关注。
- ** relapse预防**:
- 维护计划:制定长期饮食和运动计划(如每周3次瑜伽),避免回到极端节食模式。
- 支持网络:加入进食障碍康复小组,定期与治疗师或同伴交流,分享应对策略。
四、特殊场景与高危人群干预
1. 青少年患者
- 家庭治疗:通过“家庭契约”明确各成员角色(如父母负责购物,患者负责选择食物),减少权力斗争。
- 学校干预:与教师沟通,避免在班级内公开讨论体重或外貌,提供隐私进食空间。
2. 共病躯体疾病患者
- 多学科协作:联合营养师、消化科医生制定饮食计划,避免因暴食/节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。
- 药物调整:若使用利尿剂或泻药,需逐步减量并替换为纤维补充剂(如洋车前子壳)。
3. 复发风险患者
- 高危情境识别:列出可能触发复发的情境(如节日聚餐、压力事件),提前制定应对策略。
- 紧急联系人:设定1-2名可随时联系的支持者,在复发迹象出现时立即求助。
五、效果监测与调整策略
1. 评估工具
- 症状量表:使用进食障碍检查量表(EDE)评估核心症状,目标为总分下降≥50%。
- 生理指标:监测BMI、电解质水平、月经功能(女性患者),确保恢复正常。
2. 调整策略
- 疗效不佳时:增加治疗频率(如从每周1次增至2次),或引入辩证行为疗法(DBT)的情绪调节技术。
- 药物副作用:若SSRIs导致胃肠道不适,可换用米氮平(同时改善睡眠和食欲)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