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健品是药吗?警惕“保健品”与药物混用的风险

2025-09-19 16:43:03      来源:百姓生活资讯

保健品并非药物,二者在定义、功能、审批标准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。然而,现实中许多人将保健品与药物混用,甚至用保健品替代药物治疗,这种行为可能延误病情、掩盖症状,甚至引发药物相互作用风险。以下从科学角度解析保健品与药物的区别,并揭示混用风险及防范策略。

一、保健品与药物的核心区别

1. 定义与功能

  • 药物
    • 定义:用于预防、治疗、诊断疾病,或调节生理功能,需经严格临床试验验证疗效和安全性。
    • 功能:直接作用于病理机制(如降压药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),具有明确的治疗目标。
  • 保健品
    • 定义: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(如增强免疫力、辅助降血脂),但不得以治疗疾病为目的。
    • 功能:通过补充营养素或调节生理状态,辅助维持健康,无直接治疗作用。

2. 审批与监管

  • 药物
    • 需通过国家药监局(NMPA)审批,提供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(Ⅰ-Ⅲ期)。
    • 上市后需持续监测不良反应,定期更新说明书。
  • 保健品
    • 实行备案制或注册制(如维生素、矿物质类备案,新功能产品需注册)。
    • 无需提供治疗疾病的证据,仅需证明安全性及功能声称的科学性。

3. 标识与说明

  • 药物
    • 包装标注“国药准字H(Z/S)××××××”,说明书详细列出适应症、用法用量、禁忌症、不良反应等。
  • 保健品
    • 包装标注“国食健注G(J)××××××”或“食健备G(J)××××××”,说明书需注明“本品不能代替药物”。

二、保健品与药物混用的潜在风险

1. 延误疾病治疗

  • 案例
    • 高血压患者用“降压保健品”(如罗布麻茶)替代降压药,导致血压波动,引发脑卒中。
    • 糖尿病患者依赖“降糖保健品”(如苦瓜提取物)停用胰岛素,血糖失控导致酮症酸中毒。
  • 风险机制:保健品缺乏明确的治疗剂量和作用靶点,无法替代药物控制病情。

2. 掩盖疾病症状

  • 案例
    • 长期贫血患者服用“补血保健品”(如阿胶、铁剂)后症状缓解,但未排查消化道出血等病因,导致病情恶化。
    • 早期肿瘤患者用“增强免疫力保健品”掩盖乏力、消瘦等症状,延误诊断时机。
  • 风险机制:保健品可能暂时改善症状,但无法消除病因,需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。

3. 药物相互作用风险

  • 常见相互作用类型
    • 药效增强/减弱
      • 圣约翰草(保健品,用于抗抑郁)可诱导肝药酶CYP3A4,降低避孕药、抗癫痫药、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,导致避孕失败或癫痫发作。
      • 葡萄籽提取物(含多酚)可抑制血小板聚集,与阿司匹林联用增加出血风险。
    • 毒性增加
      • 维生素E(保健品)与抗凝药(如华法林)联用,可增强抗凝作用,导致颅内出血。
      • 钙剂(保健品)与噻嗪类利尿剂(如氢氯噻嗪)联用,可能引发高钙血症。
  • 风险机制:保健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干扰药物代谢酶、转运体或受体,改变药物动力学或药效学特性。

4. 过量摄入风险

  • 案例
    • 长期同时服用多种维生素保健品,导致维生素A过量(头痛、皮肤脱屑)、维生素D过量(高钙血症、肾损伤)。
    • 过量摄入鱼油保健品(含ω-3脂肪酸)可能增加出血风险,尤其与抗血小板药联用时。
  • 风险机制:保健品缺乏剂量上限监管,消费者可能因“多多益善”心理过量服用。

三、如何科学使用保健品与药物?

1. 明确使用目的

  • 药物:仅在医生诊断疾病后使用,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和疗程。
  • 保健品:仅作为健康人群的营养补充,或特定人群(如孕妇、老年人)的辅助手段,需评估缺乏的营养素(如维生素D缺乏者可适量补充)。

2. 避免自行联用

  • 原则
    • 服用药物期间,若需使用保健品,需咨询医生或药师。
    • 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功能相似的保健品(如同时服用维生素C片和含维生素C的复合保健品)。
  • 高风险组合示例
    • 抗凝药(华法林)+ 维生素K保健品(如纳豆激酶):维生素K可拮抗华法林作用,导致血栓风险升高。
    • 降压药(钙通道阻滞剂)+ 镁剂保健品:镁可能增强降压效果,导致低血压。

3. 关注特殊人群

  • 孕妇/哺乳期女性
    • 避免使用含维生素A、DHA过量保健品(可能影响胎儿发育)。
    • 铁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过量导致胎儿铁沉积。
  • 慢性病患者
    • 糖尿病患者慎用含糖保健品(如蜂蜜、蜂胶)。
    • 肾病患者避免高钾保健品(如枸杞、香蕉粉)。
  • 老年人
    • 警惕“免费体检”“专家讲座”诱导购买高价保健品,可能含非法添加药物(如降糖保健品中添加格列本脲)。
    • 定期清理过期保健品,避免误服。

4. 选择正规产品

  • 查标识
    • 确认“蓝帽子”标志(国食健注/食健备)及批准文号。
    • 避免购买“三无”产品(无生产日期、无质量合格证、无生产厂家)。
  • 看成分
    • 避免含非法添加物(如西布曲明、酚酞等减肥保健品禁用成分)。
    • 警惕夸大宣传(如“根治糖尿病”“治愈癌症”)。
  • 选渠道
    • 通过医院、药店或正规电商平台购买,避免从微商、海外代购等非正规渠道购买。

四、医生与药师的实用建议

  1. 就医时主动告知:向医生说明正在使用的所有保健品(包括品牌、剂量、频率),以便评估相互作用风险。
  2. 药师审核处方:取药时咨询药师,确认新开药物与现有保健品是否冲突。
  3. 定期健康评估: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,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保健品使用方案(如血钙正常者无需额外补钙)。
  4. 警惕“伪保健品”:部分产品以“食品”“固体饮料”名义销售,实则含药物成分(如降压、降糖功能),需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产品属性。

保健品是“健康辅助品”,而非“治病良药”。混用保健品与药物可能带来延误治疗、掩盖症状、相互作用及过量摄入等风险。科学用药的核心原则是:药物遵医嘱,保健品按需补,联用必咨询,选择要正规。通过理性看待保健品、严格遵循用药规范,才能真正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安全。
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一、老年人用药安全指南 1. 核心风险 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、多病共存、用药依从性差等特点,面临药物蓄积中毒、相互作用、不良反应高发等风险。例如: 药物蓄积 :地高辛...
2025-09-19 16:44:27
家庭小药箱是应对日常健康突发状况的第一道防线,但若管理不当,可能成为误服、过期用药或急救失效的隐患。以下从整理原则、分类管理、使用规范、定期维护四个维度,提供一...
2025-09-19 16:41:31
一、致命药物组合 藿香正气水+头孢类药物 :藿香正气水含40%-50%乙醇,与头孢类药物联用会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,引发乙醛蓄积中毒,导致面部潮红、呼吸困难甚至死亡。 硝酸...
2025-09-19 16:40:40
过期药和变质药如同隐形炸弹,不仅可能失去疗效,更可能因成分分解产生有毒物质,危害健康。然而,许多家庭因舍不得或怕浪费继续使用,这种行为潜藏巨大风险。以下是过期药...
2025-09-19 16:39:22
用药依从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,但漏服、错服、多服等错误却屡见不鲜。这些错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、药物副作用加剧,甚至危及生命。以下是针对常见用药错误的解析与应对策略,...
2025-09-19 16:38: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