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早期识别:牢记“FAST”原则,抓住关键信号
脑卒中(中风)的早期症状可能突然出现且进展迅速,及时识别是抢救成功的第一步。可通过以下核心症状快速判断:
- F(Face,面部)
- 症状:一侧面部下垂或麻木,微笑时嘴角歪斜、鼻唇沟变浅。
- 测试方法:让患者尝试鼓腮、露齿,观察是否对称。若无法完成,需高度警惕。
- A(Arm,手臂)
- 症状: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,表现为持物坠落、行走拖步。
- 测试方法:让患者平举双臂,观察是否有一侧下垂或无法抬起。
- S(Speech,言语)
- 症状:言语不清、词不达意或完全无法发声,可能伴随吞咽困难、流涎。
- 测试方法:要求患者重复简单句子(如“今天天气很好”),观察是否构音不清或用词错误。
- T(Time,时间)
- 关键行动:立即拨打急救电话(120),并记录症状出现时间。静脉溶栓需在发病4.5小时内进行,取栓手术需在6-24小时内完成,时间每延误1分钟,脑细胞死亡约190万个。
其他高危信号:
- 突发剧烈头痛(炸裂样疼痛),伴恶心呕吐;
- 视力突然下降(眼前黑蒙、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);
- 行走不稳、醉酒步态或平衡失调;
- 意识模糊、嗜睡或突发晕厥。
二、紧急应对:科学处理,避免二次伤害
发现疑似脑卒中症状时,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:
- 保持呼吸道通畅
- 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,清除口腔异物(如呕吐物、假牙),防止误吸导致窒息。
- 若患者意识不清,解开衣领、腰带,确保呼吸顺畅。
- 避免随意移动患者
- 除非环境危险(如火灾、溺水),否则保持患者平卧位,头部垫高15-30度。
- 禁止摇晃患者头部或背驮转运,以免加重脑出血或脑水肿。
- 记录关键信息
- 准确告知急救人员患者年龄、基础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、发病时间及当前症状。
- 记录患者最后正常时间(如最后一次说话、行走无异常的时间),为医生判断溶栓窗口期提供依据。
- 心理支持与安抚
- 家属保持冷静,用温和语气与患者沟通,缓解其紧张情绪,避免情绪激动导致血压骤升。
三、急救误区:这些行为可能致命!
- 自行服药
- 禁止给患者喂水、药物或食物,以免误吸或药物相互作用加重病情。
- 例如:阿司匹林可能加重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风险。
- 等待症状缓解
- 脑卒中症状可能短暂消失(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,TIA),但约1/3的患者会在24小时内发展为完全性卒中,必须立即就医。
- 盲目转运
- 避免自行驾车送医,急救车配备心电监护、溶栓药物及专业医护人员,可争取黄金救治时间。
四、预防策略:从源头降低风险
- 控制基础疾病
- 高血压:将血压控制在<140/90mmHg,定期监测并遵医嘱服药。
- 糖尿病:空腹血糖控制在4.4-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<10.0mmol/L。
- 房颤:遵医嘱抗凝治疗,预防心源性脑栓塞。
- 健康生活方式
- 饮食:低盐(每日<5克)、低脂、低糖,增加全谷物、蔬菜、水果及深海鱼摄入。
- 运动: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,结合抗阻训练(如弹力带)。
- 戒烟限酒: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速动脉硬化,酒精摄入需控制在男性每日<25克、女性<15克。
- 规律作息:保证每日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。
- 定期体检与筛查
-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量血压、血脂,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、经颅多普勒检查。
- 高危人群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者)可考虑脑卒中风险评估(如Framingham评分)。
五、康复与长期管理
- 急性期治疗
- 缺血性脑卒中:静脉溶栓(阿替普酶)、血管内取栓术。
- 出血性脑卒中:控制血压、降低颅内压(甘露醇)、预防血管痉挛(尼莫地平)。
- 恢复期康复
- 肢体功能训练: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被动运动、主动运动及平衡训练。
- 语言康复:通过发音练习、阅读理解训练改善失语症状。
- 心理干预: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约30%,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。
- 二级预防
- 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(如阿司匹林)、他汀类降脂药,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头颅CT。
- 出现头痛加重、意识改变或新发症状时,立即返院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