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阶梯治疗核心原则
根据国际过敏性疾病管理指南(如AAAAI、EAACI),阶梯治疗需遵循“非药物干预→基础药物→升级治疗→急救措施”的逐步升级原则,结合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调整方案。
二、第一阶段:非药物治疗(基础防护)
- 避免过敏原暴露
- 环境控制:花粉高峰期(上午10点至下午4点)减少外出,关闭门窗并使用HEPA空气净化器;外出时佩戴N95口罩和护目镜,回家后立即更换衣物、淋浴冲洗头发。
- 室内清洁:定期使用吸尘器清理地面,避免使用地毯;空调滤网每周清洗,减少尘螨和花粉残留。
- 鼻腔冲洗(一线推荐)
- 操作规范:
- 溶液选择:等渗盐水(0.9%氯化钠)或3%高渗盐水,温度接近体温(37-38℃)。
- 方法:弯腰低头,用冲洗器将溶液挤入一侧鼻孔,溶液从另一侧流出或经口排出,每日1-2次。
- 注意事项: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耳痛或鼻中隔损伤;术后或鼻出血患者需遵医嘱。
三、第二阶段:基础药物治疗(轻度至中度症状)
- 第二代抗组胺药(首选)
- 药物选择: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、地氯雷他定等,每日1次,疗程≥2周。
- 优势:中枢抑制作用弱,安全性高,适用于儿童及需保持清醒的患者。
- 儿童剂量:5岁以下优先选择糖浆剂型(如西替利嗪滴剂)。
- 联合治疗(中重度症状)
- 抗组胺药+白三烯受体拮抗剂:如孟鲁司特钠,可增强疗效,减少鼻痒、喷嚏等症状。
- 抗组胺药+鼻用激素:对于鼻塞严重者,可短期联合使用低剂量鼻用激素(如氟替卡松),每日1次,每个鼻孔喷2下。
四、第三阶段:升级治疗(重度或持续症状)
- 鼻用激素(中重度持续性过敏)
- 使用方法:正确掌握喷药技巧(避免直接对准鼻中隔),疗程2-4周。
- 监测:长期使用需定期检查鼻中隔黏膜,防止局部刺激或出血。
- 免疫治疗(长期控制)
- 过敏原免疫治疗(AIT):对于明确过敏原且症状持续的患者,可考虑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,逐步脱敏,疗程3-5年。
五、第四阶段:急救与特殊情况处理
- 严重过敏反应
- 肾上腺素注射:发生喉头水肿、休克等严重症状时,立即肌肉注射肾上腺素(0.01mg/kg,最大剂量0.3mg),并拨打急救电话。
- 后续处理:至急诊观察2-4小时,监测血压、心率,必要时静脉补液。
- 特殊人群管理
- 孕妇:优先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),避免长期使用鼻用激素。
- 合并哮喘:联合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,预防哮喘急性发作。
六、疗效监测与随访
- 症状评分: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(VAS)每周评估鼻塞、流涕等症状,调整治疗方案。
- 复诊时机:治疗2周后症状无改善,或出现头痛、口干等不良反应时,及时复诊调整用药。
七、关键证据支持
- 鼻腔冲洗:EPOS指南推荐等渗盐水冲洗可减少鼻部症状,改善黏膜功能。
- 抗组胺药:AAAAI指南强调第二代抗组胺药为一线用药,联合孟鲁司特可提升疗效(临床研究显示总有效率达96%)。
- 免疫治疗:EAACI指南指出AIT可显著降低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,长期减少药物依赖。
[责编:金华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