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温天护血管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防暑降温、科学补水、合理饮食、适度运动、规律作息、情绪管理、规范用药及警惕危险信号,具体如下:
防暑降温:避免血管“过山车”
- 减少高温时段外出: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避免外出,外出时需做好防晒措施,如戴宽檐帽、打遮阳伞,同时随身携带防暑药品(如藿香正气水)。
- 科学使用空调: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℃左右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(最好控制在6-8℃之间),每隔2-3小时开窗通风一次,保持空气流通。慢性病患者应避免空调直吹前胸和头面部。
- 物理降温:可采用温水擦浴、使用凉水冲手腕等方法降低体温。
科学补水:稀释血液防血栓
- 主动饮水,少量多次: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,建议每小时补充100-200毫升水(约半杯到一杯),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-2000毫升(心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控制水量)。
- 选择适宜饮品:首选温开水或淡茶水,避免大量饮用冰水,以免刺激血管收缩。可饮用绿豆汤等消暑汤水,但需控制含糖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摄入,以免加重心脏负担。
- 观察尿液颜色:尿液呈淡黄色或无色说明水分充足,深黄色则提示需要补水。
合理饮食:清淡为主,营养均衡
- 低盐低脂:严格控制盐的摄入(<5克/天),减少腌制食品、加工肉类、油炸食品的摄入。选择植物油,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。
- 多吃蔬果: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(每天500克蔬菜,200-350克水果),它们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、抗氧化剂和膳食纤维,有益心血管健康。可选择冬瓜、黄瓜、番茄、西瓜(糖友适量)、绿叶蔬菜等。
- 适量优质蛋白:选择鱼虾、禽肉、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,避免过量食用肥肉和动物内脏。
- 饮食卫生:注意食品安全,避免食用不洁或变质食物导致腹泻脱水。
适度运动:增强体质,避免过劳
- 选对运动时间:选择清晨(6-8点)或傍晚(7点以后)气温较低时进行运动。
-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长: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游泳等,避免剧烈运动(如快跑、高强度健身)。运动时长控制在30-60分钟内,以不感觉明显疲劳、心慌气短为宜。
- 充分热身和放松:运动前后都要做好拉伸,避免肌肉拉伤。
- 及时补充水分:运动中和运动后都要少量多次补充水分,但不可立即喝冷饮。
- 倾听身体信号:一旦感到胸闷、胸痛、头晕、乏力、恶心、心慌等不适,立即停止运动,到阴凉处休息,必要时就医。
规律作息:充足睡眠,缓解疲劳
- 保证充足睡眠:成年人尽量保证7-8小时高质量睡眠,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。
- 适当午休:中午小憩20-30分钟有助于缓解疲劳,降低心血管压力(避免饭后立刻睡)。
- 睡前避免过度兴奋:如看刺激影视、剧烈运动等,同时避免大量饮水导致夜间起夜频繁。
- 作息规律:尽量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,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。
情绪管理:平和心态,减少刺激
- 保持心态平和:高温易使人烦躁,情绪激动也会诱发心脑血管事件。注意保持心态平和,避免过度激动。
- 调节情绪的方法:可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与人交流、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,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。
规范用药:遵医嘱,勿自行调整
- 按时按量服药: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、降脂药(如他汀)、抗血小板药(如阿司匹林)、降糖药等,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。
- 加强自我监测: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频率(尤其晨起和睡前),糖尿病患者注意监测血糖。记录好数据,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。
- 定期复诊: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,根据监测结果和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- 随身携带急救药:冠心病患者外出时务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,并确保家人知晓其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。
警惕危险信号:及时就医,争取时间
- 识别危险信号: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(如胸痛、胸闷、压榨感;突然头晕、剧烈头痛、视物模糊、言语不清、肢体麻木无力、口角歪斜等),一旦出现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争取黄金救治时间。不要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延误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