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先煎后下的操作规范
1. 先煎
- 适用药物:
- 质地坚硬、有效成分难析出:如矿物类(石膏、龙骨)、贝壳类(牡蛎、珍珠母)。
- 毒性较强需降毒:如附子、乌头(需先煎30-60分钟,甚至更久)。
- 操作步骤:
- 药物打碎后加水浸泡,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煎煮10-30分钟(毒性药物延长至45-60分钟)。
- 滤出药液,加入其他药物继续煎煮。
2. 后下
- 适用药物:
- 气味芳香、含挥发油:如薄荷、砂仁、豆蔻。
- 不耐高温易分解:如钩藤、大黄。
- 操作步骤:
- 其他药物煎煮至最后5-10分钟时,加入后下药物,武火快煎后滤出药液。
3. 关键注意事项
- 器皿选择:优先使用砂锅、陶瓷锅,避免铁锅、铝锅(金属可能与药物成分反应)。
- 火候控制:先武火煮沸,后文火慢煎,每隔3-5分钟搅拌一次防糊锅。
- 水量管理:首次浸泡加水高出药面2-3cm,二煎加水高出1-1.5cm。
二、服药时间禁忌与调整原则
1. 饭前服(饭前30-60分钟)
- 适用场景:
- 病位在下(如肝肾虚损、腰以下疾病)。
- 肠道疾病(胃空状态下药液直接接触黏膜,吸收更快)。
- 代表药物:补益类中药(如四物汤)、治疗肠道疾病方剂。
2. 饭后服(饭后30-60分钟)
- 适用场景:
- 药物对胃肠有刺激(如含大黄、黄连的方剂)。
- 毒性较强药物(避免吸收过快引发副作用)。
- 代表药物:解表类中药(如麻黄汤)、含毒性成分的方剂。
3. 睡前服(睡前15-30分钟)
- 适用场景:
- 补心脾、安心神、镇静安眠药物(如酸枣仁汤)。
- 积滞、胸膈病(服药后仰卧助药效发挥)。
- 睡姿调整:
- 头、口、耳病:去枕而卧。
- 左右肋病症:按药性升降选择健侧或患侧卧。
4. 特殊时间服用
- 餐间服(两餐之间):适用于脾胃病类药物,避免食物干扰。
- 隔夜服:驱虫药(睡前1次,次日晨起空腹再服1次)。
- 空腹服:滋补类汤药(早晨空腹吸收更佳)、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药物。
5. 急性与慢性病差异
- 急性病: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(每1-2小时1次)。
- 慢性病:按时服药,长期服用者每2个月复查调整处方。
三、饮食与配伍禁忌
1. 饮食禁忌
- 辛辣油腻:辣椒、油炸食品可能抵消清热凉血药物功效。
- 生冷腥臭:白萝卜、海鲜等易伤脾胃,影响药效。
- 发物类:蘑菇、笋、公鸡肉等可能促进疾病恶化。
- 酸涩类:胃酸过多、胃肠溃疡患者禁食。
- 饮品禁忌:浓茶、咖啡、烈酒含咖啡因或酒精,影响药物吸收。
2. 配伍禁忌
- 十八反十九畏:如人参反藜芦、甘草反甘遂,错误搭配可能降效或产毒。
- 中西药联用:与西药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,避免相互作用。
四、特殊人群与不良反应监测
1. 特殊人群用药
- 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:用药前需经专业中医师评估。
- 肝肾功能不全者: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。
2. 不良反应监测
- 常见反应:皮疹、恶心、头晕等,长期服药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。
- 处理原则: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,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告知医生病史。
五、储存与操作细节
1. 药材储存:置于阴凉干燥处,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需密封保存。
2. 煎药器具:使用后及时清洗晾干,不同药方分开煎煮防交叉污染。
3. 绞渣取汁:药渣用纱布包裹挤压,保留残留药液(可占整付药的三分之一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