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与预防措施科普

2025-09-12 15:24:16      来源:百姓生活资讯

一、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

艾滋病病毒(HIV)的传播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:病毒含量足够传播介质存在接触方式高危。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:

  1. 性接触传播
    • 传播机制:HIV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、阴道分泌物中,性行为时因黏膜摩擦导致细微破损,病毒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。
    • 风险场景
      • 无保护性行为(包括阴道、肛门、口腔性交)是主要传播方式,同性或异性间均可能感染。
      • 男男性行为者因直肠黏膜脆弱,感染风险更高;多性伴侣、商业性行为等高风险行为显著增加感染概率。
    • 数据支持:性传播占全球新发感染的80%以上,我国2023年报告病例中,性传播占比达97.6%。
  2. 血液及血制品传播
    • 传播机制: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,或接触含病毒的血液/体液(如共用注射器、纹身工具等)。
    • 风险场景
      • 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是重要传播途径,单次共用感染风险达0.67%。
      • 医疗操作中器械消毒不彻底(如牙科治疗、内镜检查)、非法采供血等也可能导致传播。
    • 防控进展:我国自1998年实施《献血法》后,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,但非法采供血仍需警惕。
  3. 母婴传播
    • 传播机制:感染HIV的母亲在妊娠、分娩或哺乳时,病毒通过胎盘、产道或乳汁传给胎儿/婴儿。
    • 风险数据:未采取干预措施时,母婴传播概率约15%-45%;规范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至1%以下。
    • 阻断措施:孕妇产前需筛查HIV,阳性者通过抗病毒治疗、选择剖宫产、人工喂养等综合干预,可显著降低传播风险。

二、艾滋病的预防措施

预防艾滋病需从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两方面入手,具体措施如下:

  1. 避免高危性行为
    • 核心策略:保持单一性伴侣,拒绝商业性行为,减少性伴侣数量。
    • 安全套使用:全程规范使用合格安全套(乳胶或聚氨酯材质),避免油性润滑剂导致破裂。正确使用可降低90%以上的性传播风险。
    • 性病治疗:及时治疗淋病、梅毒等性传播疾病,降低HIV感染风险。
  2. 严格阻断血液传播
    • 避免共用针具:静脉吸毒者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,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。
    • 规范医疗操作
      • 就医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(如纹身、穿耳洞、针灸等)。
      •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(如针刺伤)后,需立即挤压伤口、冲洗消毒,并评估是否需要阻断治疗。
    • 输血安全:非必要不输血,如需输血应要求使用经HIV检测合格的血液及血制品。
  3. 母婴传播阻断
    • 孕产期管理:孕妇产前需常规筛查HIV,阳性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,分娩时选择剖宫产,产后避免母乳喂养。
    • 新生儿预防:新生儿出生后需接受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,并定期随访检测。
  4. 暴露后预防(PEP)
    • 适用场景:发生高危行为(如无保护性行为、职业暴露)后72小时内启动阻断治疗。
    • 用药方案:常用替诺福韦联合恩曲他滨,需连续服用28天,越早用药效果越好(2小时内最佳)。
    • 注意事项: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等指标,完成疗程后需复查HIV抗体。
  5. 定期检测与早期治疗
    • 高危人群检测:建议每3-6个月进行一次HIV抗体检测,窗口期(通常为3个月)后复查可排除感染。
    • 早期诊断意义:感染者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(ART),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水平,基本消除传播风险,同时改善自身健康状况。
  6. 社会支持与健康教育
    • 消除歧视:避免对感染者的歧视和排斥,鼓励其积极治疗并融入社会。
    • 知识普及:通过学校、社区、媒体等渠道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,提高公众认知水平。
    • 心理支持:为感染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关怀服务,帮助其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。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一、肺结核的早期症状 肺结核早期症状通常轻微且不典型,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疾...
2025-09-12 15:25:20
一、乙肝的核心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(HBV)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方式传播,其共同特征是病毒需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: 血液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者血液 :如输入被污染的血...
2025-09-12 15:23:13
一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 幽门螺杆菌( Helicobacter pylori )是唯一能在胃内强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,其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,危害具有渐进性和系统性: 直接破坏...
2025-09-10 16:33:20
一、高危人群界定 前列腺癌的发生与遗传、年龄、生活方式及环境暴露密切相关,以下人群需重点关注: 年龄50岁男性 风险机制 :前列腺细胞随年龄增长累积基因突变,雄激素受...
2025-09-10 16:32:07
一、早期症状:需警惕的身体警报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常不典型,易被忽视,但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: 排便习惯改变 频率异常 :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,或持续排便不尽感。肠道肿瘤...
2025-09-10 16:30: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