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
艾滋病病毒(HIV)的传播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:病毒含量足够、传播介质存在、接触方式高危。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:
- 性接触传播
- 传播机制:HIV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、阴道分泌物中,性行为时因黏膜摩擦导致细微破损,病毒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。
- 风险场景:
- 无保护性行为(包括阴道、肛门、口腔性交)是主要传播方式,同性或异性间均可能感染。
- 男男性行为者因直肠黏膜脆弱,感染风险更高;多性伴侣、商业性行为等高风险行为显著增加感染概率。
- 数据支持:性传播占全球新发感染的80%以上,我国2023年报告病例中,性传播占比达97.6%。
- 血液及血制品传播
- 传播机制: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,或接触含病毒的血液/体液(如共用注射器、纹身工具等)。
- 风险场景:
- 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是重要传播途径,单次共用感染风险达0.67%。
- 医疗操作中器械消毒不彻底(如牙科治疗、内镜检查)、非法采供血等也可能导致传播。
- 防控进展:我国自1998年实施《献血法》后,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,但非法采供血仍需警惕。
- 母婴传播
- 传播机制:感染HIV的母亲在妊娠、分娩或哺乳时,病毒通过胎盘、产道或乳汁传给胎儿/婴儿。
- 风险数据:未采取干预措施时,母婴传播概率约15%-45%;规范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至1%以下。
- 阻断措施:孕妇产前需筛查HIV,阳性者通过抗病毒治疗、选择剖宫产、人工喂养等综合干预,可显著降低传播风险。
二、艾滋病的预防措施
预防艾滋病需从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两方面入手,具体措施如下:
- 避免高危性行为
- 核心策略:保持单一性伴侣,拒绝商业性行为,减少性伴侣数量。
- 安全套使用:全程规范使用合格安全套(乳胶或聚氨酯材质),避免油性润滑剂导致破裂。正确使用可降低90%以上的性传播风险。
- 性病治疗:及时治疗淋病、梅毒等性传播疾病,降低HIV感染风险。
- 严格阻断血液传播
- 避免共用针具:静脉吸毒者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,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。
- 规范医疗操作:
- 就医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(如纹身、穿耳洞、针灸等)。
-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(如针刺伤)后,需立即挤压伤口、冲洗消毒,并评估是否需要阻断治疗。
- 输血安全:非必要不输血,如需输血应要求使用经HIV检测合格的血液及血制品。
- 母婴传播阻断
- 孕产期管理:孕妇产前需常规筛查HIV,阳性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,分娩时选择剖宫产,产后避免母乳喂养。
- 新生儿预防:新生儿出生后需接受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,并定期随访检测。
- 暴露后预防(PEP)
- 适用场景:发生高危行为(如无保护性行为、职业暴露)后72小时内启动阻断治疗。
- 用药方案:常用替诺福韦联合恩曲他滨,需连续服用28天,越早用药效果越好(2小时内最佳)。
- 注意事项: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等指标,完成疗程后需复查HIV抗体。
- 定期检测与早期治疗
- 高危人群检测:建议每3-6个月进行一次HIV抗体检测,窗口期(通常为3个月)后复查可排除感染。
- 早期诊断意义:感染者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(ART),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水平,基本消除传播风险,同时改善自身健康状况。
- 社会支持与健康教育
- 消除歧视:避免对感染者的歧视和排斥,鼓励其积极治疗并融入社会。
- 知识普及:通过学校、社区、媒体等渠道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,提高公众认知水平。
- 心理支持:为感染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关怀服务,帮助其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