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眩晕的自我识别:区分“真性眩晕”与“假性眩晕”
- 真性眩晕(周围性/中枢性)
- 核心特征:
- 旋转感:自身或周围物体剧烈旋转、晃动(如坐船、地震感);
- 伴随症状:恶心、呕吐、出汗、面色苍白、眼球震颤(快速无意识眼动);
- 持续时间:数秒至数小时(如耳石症仅数秒,梅尼埃病可达24小时)。
- 常见类型:
- 耳石症(BPPV):头位变动时突发眩晕(如翻身、低头),无耳鸣;
- 梅尼埃病:反复发作性眩晕+耳鸣+耳闷胀感+听力下降;
- 前庭神经炎:突发剧烈眩晕,持续数天,伴自发眼球震颤;
- 脑卒中/TIA:眩晕伴肢体无力、言语不清、面部歪斜(需紧急就医)。
- 假性眩晕(非前庭性)
- 核心特征:
- 头昏沉感:如“头重脚轻”“踩棉花感”,无旋转感;
- 伴随症状:乏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视力模糊;
- 常见病因:贫血、低血压、低血糖、药物副作用(如降压药过量)、焦虑抑郁。
自我测试:
- 闭眼站立,若身体明显摇晃或倾倒,提示平衡功能受损(需就医评估);
- 记录眩晕发作时间、诱因(如转头、起床)、伴随症状,帮助医生诊断。
二、眩晕的常见病因:老年人需警惕的“高危因素”
- 耳部疾病(占30%-50%)
- 脑血管疾病(占20%-30%)
- 脑供血不足、脑梗死、脑出血(尤其小脑、脑干病变)。
- 全身性疾病
- 高血压、低血压、贫血、糖尿病、颈椎病(椎动脉型)、心律失常。
- 药物副作用
- 降压药(如硝苯地平)、抗抑郁药(如阿米替林)、镇静剂(如地西泮)。
- 心理因素
高危信号(需立即就医):
- 首次发作的剧烈眩晕;
- 眩晕伴头痛、呕吐、肢体无力、言语不清;
- 眩晕持续>24小时或反复发作;
- 跌倒、意识模糊、胸痛、呼吸困难。
三、眩晕的预防策略:从生活细节到疾病管理
- 生活方式调整
- 缓慢动作:起床、转头、弯腰时动作放缓,避免突然改变体位(预防体位性低血压);
- 防跌倒设计:浴室铺防滑垫、安装扶手,夜间使用小夜灯,避免穿拖鞋行走;
- 避免诱因:减少长时间低头(如玩手机)、避免头部外伤、控制情绪波动;
- 适度运动:
- 前庭康复训练(如眼球追踪、平衡步道练习);
- 太极拳、八段锦等舒缓运动,增强核心肌群力量。
- 疾病管理
- 控制基础病:
- 高血压:血压稳定在130/80mmHg以下,避免血压波动过大;
- 糖尿病:血糖空腹<7mmol/L,餐后<10mmol/L;
- 颈椎病:避免长时间低头,定期做颈部拉伸。
- 耳部疾病治疗:
- 耳石症:通过“Epley复位法”治疗(需医生指导);
- 梅尼埃病:低盐饮食(每日盐<3g),避免咖啡因、酒精。
- 饮食与营养
- 补铁防贫血:红肉、动物肝脏、菠菜(每周至少2次红肉);
- 补镁稳血压:坚果、全谷物、深绿色蔬菜(如杏仁、燕麦);
- 限盐控水(梅尼埃病患者):每日饮水量<1.5L,分次少量饮用;
- 避免刺激:咖啡、浓茶、烟酒可能加重前庭症状。
- 心理调节
- 焦虑抑郁患者:通过认知行为疗法(CBT)缓解症状;
- 社交活动:参与老年大学、社区活动,减少孤独感。
四、家庭应急处理:眩晕发作时的正确应对
- 立即安全措施:
- 坐下或躺下,避免跌倒;
- 松开衣领,保持呼吸通畅;
- 若呕吐,侧卧防止误吸。
- 缓解症状:
- 闭眼休息,减少视觉刺激;
- 冷敷额头或颈部,缓解恶心感;
- 少量饮用温水(避免呛咳)。
- 观察记录:
- 记录发作时间、持续时间、症状变化;
- 若症状加重或出现高危信号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。
五、就医指征与检查建议
- 何时就医:
- 首次发作、反复发作、症状加重;
- 伴随头痛、听力下降、肢体无力;
- 服用新药后出现眩晕。
- 常规检查:
- 听力测试、前庭功能检查(如眼震电图、冷热试验);
- 头颅CT/MRI(排查脑卒中、肿瘤);
- 血常规、血糖、电解质(排查贫血、低血糖、低钠血症)。
老年人眩晕需“早识别、早预防、早治疗”。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、基础病管理、定期前庭康复训练,可显著降低眩晕发作风险。记住:眩晕不是衰老的必然,而是身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若出现高危症状,务必及时就医,守护晚年平衡与安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