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“隐形杀手”:脱水、电解质紊乱的防与治全攻略

2025-10-07 13:59:05      来源:百姓生活资讯

一、脱水:高温下的“隐形危机”

1. 脱水的原因与症状
高温环境下,人体通过出汗散热,若水分补充不足,易引发脱水。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、尿色深黄、皮肤干燥;中度脱水伴随头晕、乏力、心跳加快;重度脱水则可能引发意识模糊、休克,甚至危及生命。

2. 预防策略

  • 科学补水
    • 定时饮水:成年人每日建议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,高温或运动后需额外增加500-1000毫升。
    • 少量多次: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,推荐每小时饮用150-200毫升含电解质饮品(如淡盐水、椰子水)。
    • 饮食辅助:多食用西瓜、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,补充水分与电解质。
  • 避免高温暴露
    • 正午时段减少户外活动,外出时穿戴浅色透气衣物、遮阳帽,使用防晒工具。
    • 室内保持通风,必要时使用空调降低环境温度。
  • 关注特殊人群
    • 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疾病患者(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)需加强补水监测,出现口渴、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及时就医。

3. 急救措施

  • 轻度脱水
    • 饮用温水或淡盐水(每升水加1克盐),补充流失的电解质。
    • 休息至阴凉处,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。
  • 中重度脱水
    • 立即就医,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,快速纠正脱水与电解质失衡。
    • 若患者意识模糊,保持呼吸道通畅,避免呕吐物窒息。

二、电解质紊乱:失衡背后的健康风险

1. 电解质紊乱的成因与表现
电解质(如钠、钾、钙、镁)对维持神经肌肉功能、心脏节律至关重要。高温出汗、呕吐腹泻、药物副作用(如利尿剂、抗生素)或慢性疾病(如肾病、内分泌紊乱)均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,表现为:

  • 低钠血症:头晕、乏力、恶心、抽搐。
  • 低钾血症:肌无力、心律失常。
  • 高钾血症:心脏骤停风险增加。

2. 预防策略

  • 均衡饮食
    • 摄入多样化食物,确保钠、钾、钙、镁等电解质均衡。例如:
      • 富钾食物:香蕉、菠菜、坚果。
      • 富钙食物:奶制品、豆制品。
      • 富镁食物:全谷物、海产品。
    • 减少高盐加工食品摄入,避免钠钾比例失衡诱发高血压。
  • 合理用药
    • 长期使用利尿剂(如呋塞米)、质子泵抑制剂(如奥美拉唑)者,需定期监测血电解质水平,遵医嘱调整剂量。
  • 定期体检
    • 慢性肾病、心力衰竭患者每3-6个月检查血清钾、钠、氯等指标。
    • 甲状腺功能亢进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患者需关注电解质代谢。

3. 急救与治疗

  • 轻度紊乱
    • 口服补液盐散(按说明书比例配制),补充钠、钾、氯等电解质。
    • 胃肠功能正常者可少量多次饮用椰子水或运动饮料。
  • 中重度紊乱
    • 低钾血症:静脉滴注氯化钾注射液,严格控制滴速(每分钟不超过20滴)防止心脏毒性。
    • 高钾血症:使用聚苯乙烯磺酸钙散促进钾排泄。
    • 肾功能衰竭: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,快速清除体内多余电解质。
  • 特殊人群管理
    • 婴幼儿、孕产妇、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。

三、综合防护:从日常习惯到紧急应对

  1. 建立健康管理意识
    • 夏季或腹泻期间,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,但不可替代医疗干预。
    • 出现持续乏力、心律不齐、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,须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。
  2. 环境适应与运动安全
    • 高温作业或运动时,每30分钟补充100-200毫升含钠钾的运动饮料。
    • 运动前后称重,评估体液流失量,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。
  3. 心理与生活方式调整
    • 保持乐观心态,避免精神紧张加重电解质紊乱。
    • 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,加强体育锻炼,促进身体新陈代谢。

夏日高温下,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是威胁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通过科学补水、均衡饮食、合理用药及定期体检,可有效预防其发生;一旦出现症状,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就医。特殊人群(如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)更应加强监测,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,守护夏日安全。
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在炎炎夏日,空调房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避暑胜地,但长时间不合理使用空调可能引发空调病,出现头痛、乏力、鼻塞、喉咙干痒、关节疼痛等症状。科学使用空调需从温度调控、通...
2025-10-07 14:00:19
在高温预警下,急诊科医生指出,热射病作为一种致命性急症,其识别与急救需严格遵循科学规范,核心在于早识别、快降温、边转运边治疗。以下是热射病的识别要点与急救黄金法...
2025-10-07 13:58:01
儿童就医时因陌生环境、疼痛恐惧或沟通障碍哭闹不止,是让家长和医生都头疼的问题。孩子无法清晰表达症状,家长急得手足无措,医生也难以高效诊断。其实,通过 场景化沟通...
2025-10-05 14:41:05
老人看病时,常因听力下降、表达不清、对医疗流程陌生或心理顾虑(如怕麻烦子女、担心费用)导致沟通效率低,甚至延误治疗。子女掌握代沟通技巧,能帮父母更高效就医,减少...
2025-10-05 14:39:19
看病时,面对医生详细询问症状,许多人因害羞、尴尬或文化习惯选择隐瞒关键信息,导致误诊或治疗延误。以下从 常见难开口症状 、 沟通技巧 、 医生视角建议 三方面,助你高...
2025-10-05 14:37:42